第7节

  人情世故,总有不得已。
  拔起萝卜带出泥,常在河边走,谁又能真正的袍角不湿,鞋袜干净。
  此番鞑子叩边,宁夏、宣府先后被掠,灵州被围,至今未解。其后,鞑子更绕过居庸关,直入辽东清河等堡,定辽后卫指挥佥事不设防备,任鞑子来去自如,人丁牛马均被掳走。
  消息上报朝廷,天子气得摔了奏章,内阁兵部俱被问责。连续数日,早朝午朝都是乌云压顶,雷声轰鸣。自擒杀万妃党羽,再未见今上如此震怒。
  这且不算,顾卿竟回报,边境文武借朝廷之令滥发民役,累死百人,贪墨官银!
  知晓顾卿确握有人证实据,牟斌面色阴沉,手指忽然停住,牢牢握入掌心。
  “你将所言之事再详述一遍。”话音微顿,令校尉唤来北镇抚司经历,道,“逐字逐句记录,一句不许错,本官要亲自上奏天子!”
  “指挥使,此事关系最重大,牵连太广,还请三思。”
  掌管南镇抚司的指挥佥事顾不得以下犯上,出言阻拦。
  “指挥使,兹事体大,三思啊!”
  “三思?”牟斌抬手打断他的话,冷笑道,“再大能大得过边备?大得过边军百姓冤情?大得过边境安稳,大得过江山社稷?!”
  “指挥使言重,岂会……”
  “岂不会?”
  牟斌再次冷笑,指着左侧一张单椅,道:“你且坐下,一起听着。此事自有本官,是福是祸,本官一力承担!”
  指挥佥事哪里敢坐,忙抱拳躬身,退到一旁,纵是额头有汗也不敢擦。
  从始至终,顾卿未受半分影响。
  与京卫不同,顾卿出身边军,祖上曾为靖难功臣。后因土木堡之变获罪,全族谪戍居庸关。
  顾家男子皆从兵卒起身,屡立战功却不得升迁。至代宗、英宗先后驾崩,宪宗和今上赦免不少成了“替罪羊”的勋贵武将,顾家总算拨开云雾重见天日,更因先祖之功被赐还家宅,重赠爵位。
  顾父因伤致仕,顾家两子皆是英才。
  长子顾鼎入金吾卫,当值殿前,至今已为佥事。次子顾卿入锦衣卫,现为千户。不出意外,以其之能,必升至指挥佥事。他日行指挥使之责,执掌南北镇抚司两印,也不是不可能。
  自永乐朝之后,锦衣卫指挥使多出身勋贵。如牟斌这样的草根,实是少之又少。
  身份能力人情,顾卿已占其二。余下只待日后表现。
  牟斌决心已下,不容更改。
  顾卿立在堂中,目不斜视,掷地有声。
  “先时朝廷有命,准真定、保定二府协助顺天府发役夫两千名。宣府、大同发役夫两千五百名,以筑边堡营防。役夫每月给银一两四钱,另发米粮。”
  见牟斌点头,经历运笔如飞。
  “工部移文,以民便为是。役夫不足,增发四地丁徭,代明年之役。再不足,雇四地民夫。户部发四地银两,照数雇夫应用。”
  “行文言,不许私墨银两,凌虐夫役,致其逃窜。违者定当重罪!”
  顾卿话锋突然一转,道:“然属下奉命往北,遇有边民告发,宣府守将联合镇守太监贪墨银粮,虐使役夫。仅一月不到,便致死伤百余,险酿民祸。事发之后,不妥善安排,反欺上瞒下,勾通府衙,不报朝廷。”
  听到这里,牟斌双拳紧握,眼放凶光,几欲噬人。
  先时开口阻拦的指挥佥事脸色发青,双股战战,恨不能时间倒转。
  “经查,涿鹿杨氏、怀来张氏、延庆许氏是为正役,族内老少均有死伤。又有涿鹿闫氏、兴和吕氏本为正役,然有族人在朝为官,上下行银打点,逃脱丁徭。甚者助纣为虐,仗势横行,强压乡里,使得边民走告无门。”
  尾音落下,满堂寂静。除了经历仍在挥笔不辍,自指挥至佥事,由校尉到力士,无一人出声。
  人祸如斯,骇人听闻!
  不到一月,区区一府便有百余死伤,四地合计又有多少?
  纵鞑子犯边,死伤也不会这般大!
  在弘治朝,这简直无法想象!
  经历停笔,牟斌亲自盖上官印。
  堂上仍无人出声,指挥佥事已面无人色,被牟斌扫上一眼,险些坐到地上。
  三更已过,四更将届。
  北镇抚司内灯火通明,从指挥使以下均是一夜未眠,睁眼到天亮。
  福来楼中,杨瓒一夜无梦,半点不知涿鹿县发生之事。更不晓得闫家再使鬼蜮,害杨家上下十六条性命。
  两家的仇怨再不可解,终其一生,不死不休。
  天明时分,书童伺候过杨瓒洗漱,顾不上用饭,怀揣杨瓒写好的书信,便要往客栈外寻快脚行商。
  “小哥要寻快脚?”
  伙计见书童心急,忙道:“小的族叔便是城内快脚,有官衙备名,冒不得假。如今正要同几名行商一起往北。如小哥信得过,小的可代为安排。”
  书童大喜,见过伙计族叔,又有掌柜做保,当即取出银钱书信,道明详细地址。
  “保安州涿鹿县杨氏,略打听一下便知。我家四郎是甲子科举人,县内无人不晓。”
  来人应诺,带着书信离开。
  书童办好此事,方记得肚饿,连吃三个馒头才得半饱。喝了一大碗面汤,擦擦嘴,总算心满意足。
  客房内,杨瓒如先时所言,开始闭门苦读。
  殿试不考八股,只问策论。
  究其内容,多为议论政治时局,献计献策的文章。做好了,自可大放光彩,得天子青眼。做不好,今生官途再无指望。
  “幸亏不是八股。”
  翻出杨小举人之前的文章,杨瓒一一细读。
  此番殿试,只望安全过关,一鸣惊人之举实不宜做,也不能想。
  李淳、程文等见杨瓒用功,赞叹之余,不由生出几分惭愧。当即安下心来,回房执起笔墨,专心为殿试做准备。
  未中榜的举子陆续离开,中榜的则开始苦读。客栈中的店家伙计万分小心,行走说话都不敢大声。
  殊不知,殿试未至,寒风已起。
  弘治十八年的朝堂,注定要掀起一场风雨。
  第七章 帝王心术
  翌日早朝,牟斌身着御赐麒麟服,头戴忠静冠,持指挥使金牌入宫觐见。
  未几,宫内便传出天子震怒,工部、户部、兵部被斥,御史给事中进言,接连被斥退,连内阁三学士都吃了挂落。
  弘治帝宽厚仁慈,对万妃余党尚未斩尽杀绝,短短几日,竟在早朝之上连摔数本奏章,发雷霆之怒,不由得令朝中文武心惊。兼有锦衣卫指挥使在侧,金吾卫大汉将军分立殿外,身在朝堂之上,更觉心惊胆寒,头皮发麻。
  早朝结束,群臣退出奉天门,心始终提到嗓子眼。
  未有资格上朝的京官,或免于上朝的勋贵,得到消息后都是缩起手脚,大气不敢出。
  厚道人翻脸,才是真正的令人恐惧。
  今上此举,不由得让人想起早年间的英宗。
  平日里肆意随行的张氏兄弟,也惴惴的守在府中,不敢进宫打听消息,生怕正好撞上枪口。
  因着张皇后的关系,皇帝待张氏十分宽容。但上至朝中的大臣,下至内廷中官,看张氏兄弟都不怎么顺眼。
  如天子身边的何大伴,就曾手持金瓜追打寿龄侯。虽因后者行为不端,仗着酒醉冒犯天威,一个中官敢直接殴打皇帝的小舅子,也是少有听闻。
  现如今,天子发雷霆之怒,满朝文武不知端的,外戚勋贵也不敢轻动,只想等风声过去,再做打算。
  不料想,退朝之后,御驾返回乾清宫,中官便急往太医院,更有小黄门驭车出宫,当值的院判,不当值的院使,连同四名御医,都被召至乾清宫。
  随后有中官传旨,当日午间罢朝。
  弘治帝年少逢难,损了底子,以致久病在身,常年不断药。纵然有太医院绞尽脑汁,捧着脉案助天子调养,仍是沉疴难愈,痼疾难消。
  弘治十七年,闻有锦衣卫奉密令出京,寻访“仙家道长”为天子炼药,朝臣都是心中一惊。
  以弘治帝的性格,自不会求什么长生不老。
  最大的可能,太医院开出的方子不顶用,能治病不能医命,天子只能求助丹药,借此勉强支撑,强打起精神处理朝政。
  按照后世的话来讲,道士炼给弘治帝服用的丹药,效果近似于后世的“兴奋剂”。于久病在身的天子而言,无异于透支精力,慢性自杀。
  然而,太医院束手无策,不求助丹药,实是无法可想。
  自去年苦熬至今,经连番震怒,弘治帝的身体终于撑不住了。
  乾清宫内,太医院的院使和院判满脸凝重,先后诊脉,商量着开出药方。确认可用,不经内官之手,亲自前往偏殿熬药。
  殿外,皇后亲来探病,却被皇帝身边的大伴拦住。
  “陛下有恙,不便见娘娘。奴婢奉了旨意,还请娘娘暂且回宫。”
  皇后满脸焦急,却知宁瑾敢为此举,定是得了天子的吩咐。夫妻多年,知晓事不可为,只能压下怒火,道:“若天子转好,必要遣人报知本宫。”
  “是。”
  宁瑾躬身,恭送张皇后。待红裙宫人行远,才转身返回内殿。
  室内未点香,只有苦涩的药味飘散。
  本该躺在龙床上的天子,此刻却靠坐而起,腿上架着一方矮桌,两个内官伺候笔墨,正快速写着什么。
  弘治帝年不及四旬,已是两鬓斑白,骨瘦如柴。眼眶凹陷,眼底青黑,正如久病之人。然脸色却是奇怪的红润,手指也极度的有力。
  看着中官碰着的玉盒,宁瑾知晓,天子又服了丹药。
  “陛下,万请保重龙体。”
  “老伴之心,朕知晓。”弘治帝没有停笔,口中叹息道,“时不待人啊。”
  宁瑾眼眶一红,再说不出话来。
  “皇后走了?”
  “回陛下,娘娘已回坤宁宫。”
  “太子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