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节

  宴席举行的过程中,石咏全程在一旁冷眼观察,留意前来赴宴的公使与传教士们的一举一动。席间也有些人是石咏熟识的,比如以前他属下造办处的两个画工,一个比利时人,一个意大利人。两人热情地向石咏打招呼,那名比利时的画工还用蹩脚的汉话问起石咏:“咏,你那本小册子,都翻译出来了没有?我这里有位朋友,能读荷兰的文字。”
  石咏一拍头,不禁有些懊恼。他早就将当初那本薛宝琴赠给如英的小册子全给忘光了。若是他能早些记起这事儿,过来畅春园的时候顺带将这小册子带来,许是就没有那么麻烦了。
  “咏,没有关系!”那名比利时画工摇着手说,“我介绍这位朋友给你认识,你们以后可以多多……多认识!”比利时画工的汉话还算不得太流利。
  于是石咏又多认得一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此人有个汉名,叫做马国贤。马国贤大概四十来岁,据说曾经壮游整个欧罗巴,自然曾经游历过荷兰,在那里住了不少时候,因此识得荷兰的文字。石咏虽然懊悔没有随身带着那本小册子,但是他与马国贤交换了一回住址,知道马国贤就住在外城,在宣武门附近。石咏心想,反正这两人住得挺近,完全可以等回京了之后再拜访他一回。
  不多时,康熙皇帝已经见过了所有的外国公使,他由魏珠陪着,缓缓来到寿萱春永殿见一见各国前来赴宴之人。
  石咏只管缩在殿内一角,默默望着康熙皇帝,自从他们一行人顺利回京之后,石咏就再也没什么机会见过康熙皇帝。早先他听说康熙已经身体复原,石咏心中兀自隐隐担心。当初在木兰围场的时候他见识过康熙的症状,知道恐怕是心脑血管疾病,不是一时半会儿容易好的。
  但此刻见到康熙,只见这一位的确面色红润,脚步轻健,看上去气色不错。只是石咏远远望着,觉得康熙的脸色红得有些不正常,除此之外,他始终将右手拢在衣袖中,唯独露着左手。因此石咏暗暗怀疑:康熙皇帝取消了南苑行围,可能不是因为这位转了性子,想着要为儿子省点儿钱,而是在担心,木兰围场之事,会在南苑再上演一回。
  第333章
  一时康熙皇帝出来见过众人, 在场的外国公使大多盛赞这畅春园的美景,又夸奖这里的宴席是难得一见的高尚典雅。康熙便命人给各位公使奉上礼品, 示意众人不要拘束, 宴席继续。
  旁人尚且畏惧康熙皇帝的威仪, 十六阿哥早就在一旁与人高谈阔论起来。十六阿哥是所有阿哥中最精于术算的, 对西方算学非常了解,甚至对天文一道也有些研究。
  公使中便有人提及去年四月的那一场朔日日食,说是那样一场精彩绝伦的天文现象, 似乎中华的钦天监完全没有事先算出, 因此没有给研究人员予以观测提醒,导致他们错过了这次难得一见的观测机会。
  十六阿哥心想, 当时钦天监的确是一群脓包在管着, 所以该算的都没有算出来。可是这话不能这么说,说了就露怯了。于是他假装惊讶地道:“什么, 去年那一场日食, 各位竟然事先没有得到提醒?”他拍拍头, 假作懊恼,道,“这确实是疏忽了, 日全食而已, 我国钦天监哪里有算不出来的道理?对了,下月月食,各位都知道了吧?”
  公使们突然听说下个月要月食,一起懵了, 连连摇头,追问十六阿哥。
  十六阿哥大方地道:“下月十五,也就是十一月十五,将有月食。其实不止下月的月食,未来十年之间的月食,我国钦天监都已经算好了。若是公使们有兴趣,不妨来我这里讨这十个日期,到时核对一番,看看我国钦天监算得对与不对。”
  他说毕又冷笑一声,道:“不过这月食的日子可以计算,到时候的天气无法预计。各位公使可别到时候天公不作美,没见着月食,就将这算错的责任记在我胤禄头上,这我可不干!”
  公使们听了都半信半疑,他们不比天文学家,术算甚至还比不过十六阿哥,对于月食日期的计算,他们大多一知半解,见十六阿哥说得言之凿凿,气势唬人,大多不敢再说什么,只是打个哈哈,就将话题岔过去了。
  康熙皇帝在一旁听着,心中暗自冷笑。他晓得这次召来的几名公使与洋人传教士中,殊乏真正与才学之士,与当年汤若望、南怀仁这些人比起来,眼前的这些人里,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对于十六阿哥的对答,康熙则觉得颇为顺意,总算胤禄这个儿子没有丢中华的脸,没在洋人跟前露怯。他低头向魏珠吩咐几句,随即走出寿萱春永殿。魏珠反倒有些迷茫,立在门口,望着殿中一大群高鼻深目,各种发色都有的洋人们发呆。
  待到宴会即将结束,石咏手下那一名来自比利时的画工匆匆跑来找石咏,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问:“咏,你们的大皇帝陛下是不是身体不大……康健?”
  石咏吓了一跳,赶紧看向那名比利时画工,也是压低了声音反问回去:“究竟是怎么回事?对了,马国贤人呢?”
  他才认得的“新朋友”马国贤,这时候已经不见了。
  “我的朋友,马国贤,会一点点的医术!”比利时画工苦着脸说,“除了马国贤以外,还有好几个懂一点点医术的朋友,都被你们的大皇帝陛下留下了。”
  石咏匆匆扫了一眼,还真是。寿萱春永殿里人多,所以看着不明显。但是仔细数数人头,确实少了几个。没有想到他才刚认识马国贤,这马国贤就被留在宫中,那小册子的事儿,好像暂时又泡汤了。
  十六阿哥浑然不觉,依旧在与洋人讨论术算与天文。十七阿哥则正在准备欢送诸位外国公使。而康熙皇帝本人则已经悄没声息地从寿萱春永殿退了出去,还有几名洋人传教士,正由魏珠安排着,在畅春园中安顿下来……
  石咏心想:康熙一向笃信西医西药,所以愿意采用西洋大夫也并不出奇。只是,这情形当真这么糟糕,康熙皇帝连太医院的大夫都不肯信,需要这些西洋传教士最后“救驾”了么?
  这边接见西洋各国公使的差事才刚办完,石咏又立即得了一门“好差事”——教人骑自行车。
  然而这决计没有教弘历弘昼两个小阿哥骑车那么轻松愉悦了,甚至将这差事踢给石咏的十六阿哥本人也非常抱歉:“爷向你保证,一旦忙完这件事,爷立即放你的大假,让你回家陪老婆陪孩子去。”
  石咏无奈地摇摇头,道:“其实十六爷也无须如此。不就是去趟通州吗?”
  他这次是要到通州去,演示给各粮仓的廪役和负责清查粮仓的官员看,这“自行车”到底该怎么使用。可若真是这么简单的教学活动就好了,偏生石咏卷进的这桩要务乃是清查“京通十三仓”。
  民间提起京城,常说“五坛八庙十三仓”,这十三仓,便是京城与通州十三间储藏皇粮与俸米的十三间皇家粮仓。十三仓的粮米绝大多数由漕运抵达通州,并通过通惠河由东直门大通桥进入京城各粮仓。除了供应皇家的御米之外,另有供给各王府、八旗兵丁、文武官员的米粮,都是从这十三仓所出。
  但是今年却因十三仓米粮出了些问题,新米通过漕运入京之后,无人愿领陈米,反倒就开新仓起了纷争,负责官仓的仓廪侍郎不敢担得罪哪家皇亲国戚的责任,索性将事情往上一捅,要求清查京通十三仓。
  说实在的,若是陈粮出问题,并不是这一任仓廪侍郎的责任。但是前几任仓廪侍郎,既有八阿哥门下,也有各王府的私人,若是牵扯起来,纠缠不清,怕是要四处得罪人。偏雍亲王眼里揉不得砂子,遇到这种事儿,索性公事公办,借此机会,盘清十三仓的老底,也免得日后被这账面上的数字迷惑。
  然而石咏沾上这桩差事的主要原因是,通州仓太大,在一件件仓廒之间巡视、核查、登记是极其花时间的事,若是再加上上传下达、往来通秉,算起来就有太多时间耗费在交通上,雍亲王一算,觉得不合算。
  可是粮仓之间的道路又不适合骑马,雍亲王当即想到他家那两个小子骑过的自行车,当即向十六阿哥提了一句。他那意思,不仅京通十三仓需要,户部辖下各处仓廪,恐怕都会需要。十六阿哥一听就来了精神,反应过来这又是一桩来自户部的集中采购,岂有不帮石咏想着的道理?
  就这么着,石咏不仅成功售出他存货之中的自行车三十余驾,还将自己给搭了进去,需要教会巡仓的主事们使用自行车,除了教导如何骑行以外,还有保养、打气、换轮胎……成套的总要教个十足十才好。
  “最后辛苦你这一回,不过你要做好准备,你虽然是内务府的郎中,可是到了四哥眼皮子底下,你若是指使不动,不能帮着干活,四哥指定以后不待见你。而且这次清查十三仓琐碎又繁忙,但凡有半点对不上的,少不了重头再核。爷估摸着去了通州,你且得待上十来天。天气冷,让你媳妇儿多给你备点儿衣裳,且得在通州‘小住’上一阵。”
  十六阿哥提醒石咏,还真是替石咏考虑,怕石咏万一没有心理准备,触怒了他四哥那位冷面王爷。
  石咏倒真的没想过这个,赶紧谢了十六阿哥。果然他一到通州就被抓了壮丁,除了教导巡仓的户部主事和负责十三仓的廪役骑车之外,又被编进一只巡仓的队伍,陪着户部几个主事,一道巡仓。
  这次清点京通十三仓,由雍亲王胤禛主持,户部牵头,户部尚书孙渣齐坐镇,另有国公延信、恒亲王世子弘升、九门提督隆科多、兵部侍郎查弼纳、内阁学士吴尔台,会同漕运总督张大有,一并勘察。仓场总督、仓场侍郎配合。
  待石咏亲见了通州仓的规模,便知为什么雍亲王惦记着自行车了。
  通州仓分为西、中、南三仓,共三百七十六座仓廒,以及数量超过仓廒总数的露囤,全部需要清点。一处仓廒是就是一栋粮仓,粮仓里大约能储存粮米一万石。三百多座仓廒,光是走下来就要花不少时间,更何况带人一间间仓廒盘查下来,各处都需要将仓廒里具体的情形记录下来,并随时居中汇总各处的信息,以备核查。
  有了自行车,比之默默步行要快太多了。
  对待自行车的态度,有些官员是认可的,但也有些官员不屑一顾,甚至端着架子,不屑一学:毕竟这种“车驾”怪模怪样,只是光秃秃的一具铁架子,又无畜力拉动,那里能省上什么劲儿?唯独因是顶头上司雍亲王指下来的,所以不少官员们对石咏的车驾不屑一顾。
  但是石咏在户部有人:前来参加巡仓盘库的户部官员里,有李卫。
  据李卫说,他早就想买一架这样的车驾了,回头回徐州老家骑去,叫家人都看看,人家京里连骡马都不用,自己蹬着走,比骡马都快,准保羡煞乡里。回头他在自家田里的田埂上骑,一准有一拨孩子,跟在他身后瞎跑。
  石咏凭空想象了一下:还真形象。
  李卫上回被康熙点评了一回,说他“取其心地”,就是说李卫心性儿好,但是业务能力还有待加强。李卫听了丝毫不以为忤,他本就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要他文墨上多精细风雅,简直要了他的老命了。但是李卫胜在体魄强健,运动能力很好,这“自行车”,他一学就会,踩了两脚,就立即像模像样地蹬了起来,只是有时官袍的袍角会卷到车轮里去,石咏便去驿馆借了根针,将李卫的官袍袍角别起来,自此便一切顺利——李卫骑了个车,在通州仓内像一条游鱼似的乱逛,比步行慢慢巡仓的同僚要快了不少。
  有李卫做样子,人们才逐渐觉得这“自行车”有用,渐渐地去了抵触的心,开始老实向石咏请教起来。有些人悟性好,一学就会,也有些人学得格外艰难,摔过几回,才磕磕绊绊地会了。
  雍亲王那头,也已经将巡视通州仓的方案拿了出来:众人分作三路,分头巡西、中、南三仓,其中雍亲王与九门提督隆科多带着仓场侍郎一道巡西仓。石咏被抓了壮丁,与李卫一道,也恰好在这一组。他与李卫直接要了十两车,分给一起巡仓的众人,雍亲王与隆科多则押后,由他们这些官员先巡,巡毕向雍亲王与隆科多两人禀报,雍亲王得晓详情以后,李卫他们便可继续。
  三百七十六座仓廒,以及数量在此一倍以上的露囤,一座座全部巡下来并一一记录在案,势必要花不少功夫。据李卫估算,要花个十来日。石咏倒是盼着有自行车在,能将这日期缩短些,这样他可以早些回家。这心思与李卫一拍即合,两人登时干劲十足,带着属下沿着路径,一间仓廒一间仓廒地清点起来。
  巡仓麻烦的是,每巡过一间仓廒,就需要向雍亲王等人禀报,并由那位决定是否当场复核。雍亲王也很可能等巡过几间仓廒之后,点其中一间复查,但是禀报还是少不了,石咏与李卫两个车驾都骑得甚熟,当下由这两人轮流,骑车去向雍亲王和隆科多禀报。
  雍亲王与隆科多此刻正候在仓场外,石咏要做的只是骑到这两位那里,将早先户部官员记录下来的仓廒实情交与主官,由主官决定是否亲自详察即可。李卫已经去过一回,并且向石咏指点了冷面王所在的位置。
  石咏便顶着寒风,骑着他的小单车,哼哧哼哧地赶过去。远远地见到雍亲王正立在两间仓廒之间的空地上,背着手,目光森冷,望着对面。他对面大约三丈开外则立着隆科多,半偏着身子,微垂着头,双手互握,十指拼命绞着。
  石咏没敢骑近,远远地就跳下车来,立在原地。他实在没闹清楚,为什么雍亲王会显得这样愤怒而激动,而隆科多又怎会这样畏缩,低着头实在不敢正视雍亲王。
  这会儿他感到十分尴尬,不知该如何是好,一时间石咏竟非常想念后世的自行车铃铛,但凡有那个在手,只需拨一拨,发出清脆的“叮叮”的铃声,就能引起对面两位的注意,没准儿还能缓解尴尬。
  可是他又立即想到,自行车铃铛里的弹簧簧片还不知上哪儿去找,他眼下正处在工业革命前夕,处于要啥啥没有的状态,倒不如先从哪里借个风铃来,挂在车龙头上……
  正在胡思乱想,雍亲王已经发现了石咏。这位如今的养气功夫到如今已是不凡,瞬间那气已经平了,目光温和,甚至带着一点笑意,望着石咏道:“茂行来了啊,先去将仓廒的情形说与舅舅知道,这次由舅舅决定如何复检好了。”
  石咏这还是第一次亲耳听见雍亲王管隆科多叫舅舅。在他眼里,隆科多的表现也颇为低调,只听这位恭恭敬敬地向雍亲王躬身道:“不敢,不敢,待奴才先替王爷过目,再向王爷请示。”说着,便亲自朝石咏走过来,从他手中接过了石咏手中由户部官员所写就的巡仓记录。
  第334章
  石咏想到便做, 第二天便给他和李卫的车驾上各自挂了个大风铃,还是从通州城里借来的, 据说是通州那座高耸入云的燃灯佛舍利塔上所挂风铃的配件。他与李卫骑起车来, 就一直叮铃叮铃地响动, 很远处都能听见, 避免了很多尴尬的局面发生。
  巡视通州仓的工作繁重而琐碎,石咏等人一直足足忙了九天,才将西仓的所有仓廒与露囤一一检查完毕, 又去帮助隔壁仓廒数量最多的中仓, 一直到十月十八日,方将通州仓所有的巡检工作做完。
  这几日下来, 石咏早先带来的三十余驾自行车都打包卖给了户部, 同时他又接到订单,有不少户部官员想要订购这种交通工具, 甚至得到康熙突然降旨, 升任两江总督的兵部侍郎查弼纳, 也对这种车驾特别感兴趣,想要订购几辆带到南边去,两江总督的府衙里用, 并且指名车上最好能带上风铃。
  石咏的自行车加工厂如今完全是橡胶轮胎厂的附庸, 没有半点存货,所以对于这些充满热情的订单,石咏只能说抱歉了,他目前的存货水平就只能满足户部的集体采购需求。
  可这毕竟是十六阿哥帮他争取来宣传机会, 因此石咏认认真真地记下了这些官员们的姓名与住址,打算等自行车解决一干技术难题,能够量产的时候以这几户为突破口,在京中打开市场。
  雍亲王带领一干人等勘查通州三仓,的确将仓廪的情形完全摸透,不仅掌握了详细的仓廒、露囤和米粮的数字,且对米粮支领的制度进行了修订,拟定了变色陈米的处理方法,以避免日后再出现这般争抢新粮的情形。
  折子递上去,翌日下来,朱批两个大字:“依议”。
  雍亲王明显松了一口气,一向全无表情的面孔上多现了一点儿笑模样。余人也精神大振,显然这桩差事办得不错,所有的工作都做得扎实,措施得力,建议可行,因此得了康熙的赞许。
  随即对“京通十三仓”的盘查转向京仓。石咏因为已经“熟悉业务”的关系,继续被这支巡仓小队强留着,转向京仓。又因为查弼纳升任两江总督的关系,巡仓小队只余延信、弘升、孙渣齐、隆科多、吴尔台五人。石咏依旧跟着隆科多这一队,巡查南新仓、北新仓、富新仓、太平仓。
  这一次巡仓工作,比此前在通州的耗时更长,一干人等花费了十几天,才将将把南新、北新、富新三仓一一巡过,太平仓巡仓还未开始。
  这日已经是十一月初五,李卫与石咏带着几个户部主事赶到太平仓。李卫望着阴郁郁的天,缩了缩脖子,将领口拉得更高些,道:“今日怕是要起风!这差事,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这一位显然非常怀念在户部衙门里办差的日子——至少暖和些。
  “原本老子也不用出来这么挨冻的,不过就是看王乐水那老小子老胳膊老腿,在外头这么一冻,怕是会要去他半条命,这才请命,替了王乐水下来,谁能想到竟会这么久……茂行,咱们巡仓且得巡了一个月了吧!”
  还未等石咏接口,已经是一股子寒风吹到。此刻石咏觉得身上的官袍根本就不保暖,冬日里的北风从领口直灌进去,能将人灌个透心凉。石咏赶紧将李卫一扯,两人避到一间仓廒内,顿觉好些。
  石咏从怀中拽出个用小羊皮裹着的橡胶热水袋,塞到李卫身上,说:“先用这个暖和暖和,顶一阵,咱们不都已经是最后一个仓了吗?再撑两天,就完事儿了。”他没想到李卫竟是为了王乐水着想才来巡仓的,这莫名让石咏对李卫的好感大增。
  李卫想想也是,眼下反正也别无它法,唯有憋着一股劲儿将差事办完,他接了热水袋,顿觉一股子暖意被捧在手中,接着四肢百骸都舒服起来,可是他嘴上还免不了抱怨:“这眼看就要冬至了……”
  两人带着户部几个主事稍歇了一回,差事不等人,石咏他们硬着头皮又继续巡仓巡下去。雍亲王这日在户部办差,太平仓这里,隆科多却也不见人影。复检的事就只能攒着,等那两位到了再说。
  待到傍晚,石咏觉得这天气更加不对劲,比早上更冷了时分,他早先借给李卫的那个热水袋也早已没了温度,伸手一摸沁心凉。但是雍亲王已经赶到,谁也不敢怠慢,只能老老实实地在一旁候着,等李卫将所有巡仓之事一项项地向雍亲王禀报清楚。
  隆科多依旧不见踪影。
  李卫将将禀报完,问起雍亲王应当如何复检之时,只听远处急促的马蹄声过来,隆科多带着两名从人亲自赶到。很明显,雍亲王神色之间一凛,随即离开李卫,背着手,立在两座仓廒之间。隆科多则一跃下马,疾奔上前,想要向雍亲王施礼,被雍亲王拦住,两人就在那仓廒之间的空地上,一问一答起来。
  石咏忍不住兴叹:这风口里……得多冷啊!
  可好处是隆科多与雍亲王两人的对答,旁人无人能听见,最多只能看见两人的神情。果然,只见雍亲王深深蹙了眉头,凝神沉思一阵,走过来对李卫说:“还剩多少未巡?”
  李卫便道:“我等这一组只有太平仓尚未巡完,弘升世子与镇国公那里,尚有丰益、海运两仓未完。”
  李卫每天巡仓之后,还要赶回户部衙门,将几处巡仓的进度汇总。
  雍亲王此刻将心一横,道:“李卫,你即刻回户部衙门,将所有巡过的仓廒、露囤所贮米石数字,全部汇总,今晚一定要整理出来,明天一清早交给本王!”
  李卫与石咏都是一怔:京通十三仓,京仓还有三仓未巡完,怎么竟突然要汇总结果了。
  雍亲王的眼光扫至石咏身上,一时记起他不是自己的手下,登时温言道:“十六弟近日在畅春园,内务府府署里想必还有不少差事。从明日起,你先回内务府府署去吧!”
  石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这雍亲王当真是抓壮丁的时候爽快,放的时候也爽快,毫无征兆,说放就放了。但他无法违拗,赶紧应了声是。
  这边李卫赶回户部衙门去,石咏为了向这位“队友”表示支援与敬意,转头又送了好几个热水袋到户部衙门,另外知道李卫他们要挑灯夜战,石咏又特地在外头的馆子里订了些食盒,送到户部去。李卫出来相谢,直嚷嚷着说石咏够兄弟,但是他时间紧迫,还来不及谢过石咏,立即又转回衙门去忙碌了。
  这日京郊畅春园,一样的阴云密布,北风呼啸。康熙皇帝心事重重,不顾魏珠相劝,执意去西花园的海子旁便走动散心。
  日前他已经做了个决定。
  然而决定已经做出,这位帝王心头却无半点爽快,反而一再质疑与纠结——他这决定,究竟是对了还是错了?
  魏珠在背后悄声说:“皇上,您将这大毛衣裳披上吧!”
  康熙恍若不闻,心道若他年轻个二十岁,不必,只消他年轻十岁,区区这点寒冷,又奈他何?往年这个时候,他应当尚在南苑围猎,而不应像现在这样,困守在畅春园里。他毕竟是老了。
  康熙又负着手,在海子边站立了半晌。在他面前,往日平静无波的海子,也因今日凛冽的寒风而变了模样:水面是灰色的,浪头一个接着一个,直冲岸边打过来。康熙依稀能感觉到冰冷的水点扑在他的皮肤上,这寒冷如此的真切,竟让他心底暗暗庆幸——他到底还活着。
  老皇帝终于打了个寒噤,一转身,披上魏珠手中的大氅,回身道:“走!”
  魏珠连忙命抬着帝辇的内侍上前,看着康熙坐上辇轿,赶紧说:“摆驾清溪书屋,快,快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