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章 中国的站队(二)

  人民党的通电给阴云惨淡的北京城注入了一丝活力,好几位北洋高官拿着通电去见袁世凯的时候,脸上都带着一丝喜色。只是袁世凯没有直接召见他们,这几位就在小会议室里面等着。
  “人民党这是犯了失心疯么?居然要把英国人从长江赶出去。就凭他们那几条破船,就敢这么干?”
  “英国人要是不走的话,他们敢不敢打英国人?”
  “让他们打,打了英国人之后,英国人岂能善罢甘休?”
  北洋面对人民党从来没有占过任何便宜,人民党也始终很巧妙的避免与列强发生冲突 ”“ 。直到这通电文里面把英国人当了敌人,北洋高官真的是欣喜若狂。所有讨论都围绕着对北洋有利的局面展开。
  “人民党要拉硬屎,非得打着大义名分。咱们就不和他们一起犯傻,他们要打英国人,咱们偏偏就和英国人交好。这真的是睡觉就有人抵枕头。”
  “那些熊孩子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这是北洋的一贯观点,人民党日渐强硬的姿态不仅无助于人民党的声望,反倒把英国人不断推向北洋一边。这次战争北洋彻底失败,如果人民党够聪明,转而向英国人投诚,英国人应该会抛弃北洋的。这是再普通不过的权术问题。
  在北京城中的北洋官员们接到北洋军在河南大败的消息之后,不少人都想到了这点。很多人对北洋的前途已经几乎绝望。直到人民党不知死活的通电全国,这才让有见识的北洋高官们重拾希望。
  得到消息的北洋官员不断有人去求见袁世凯,不过还有一大批得到消息的官员因为身份不够,根本不敢去求见。他们也开始到处串联,到处传播消息。至少陆军部上下全部知道了最新的好消息。
  陆军部情报室的郑文杰看着同事们兴高采烈的大谈当下的有利局面,他脸上也努力装出高兴的样子,心里面却疑云丛生。
  人民党从来不占便宜,郑文杰对此深有体会。当年陈克在北京与郑文杰等人相识,那时候除去尚远是一个马上要放实缺的县令,其他的秦佟仁、徐电等人根本就是北洋的外围人员。至于“拳匪余孽”柴庆国更是不足挂齿。郑文杰等人才是真正有权有势的一方。所以郑文杰才试图夺取北洋社会主义讨论会的实权。他实在是看不出有任何让外来陈克主导局面的必要。
  事实最后证明,陈克从一开始就没有攀龙附凤的打算。他就是带着一群外围人员离开了北洋,到偏远的安徽建立起人民党的基业。若是普通人,甚至相当优秀的人物,都不可能做出陈克当时的选择。从结果来看,陈克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在此之后,陈克的任何选择从当时怎么看都是下下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克总是能够捞取到最大的好处。
  这次人民党的做法秉持了以往的作风,郑文杰完全相信人民党正在尽最大力量将英国人推倒北洋这边来。郑文杰怎么都想不明白,人民党这么做到底能得到什么好处。即便是欧洲战争现在马上要打起来了,可这些战争又能打多久?等英德和谈之后,人民党既得罪过英国人,又得罪过德国人,英德两国联手对付人民党,人民党能扛得住么?
  左思右想都找不到人民党在长期战略的必胜可能性,郑文杰却又转回眼下的局面。当下北洋新败,人民党已经打过黄河,人民党曾经肆虐过河北,彻底摧毁了满清最后的军事力量,想到这些旧事,郑文杰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觉。北洋如果不能彻底抱住英国的大腿,迅速从英国得到贷款与武器等支持,按照眼前的形势看是撑不了多久的。
  郑文杰能够想到这些,比他居于更高地位的北洋同样能够想到。袁世凯第一时间就接到了人民党的通电。他并没有无端的高兴,北洋的核心成员也没有高兴。与人民党的交道中,只要北洋上了人民党给定下的道路就没有任何好结果。袁世凯绝对不会认为陈克会轻视英国人,更不会认为陈克会傻到看不出英国人与北洋在对付人民党这件事上会达成一致。
  “陈克为什么会这么选择?”自打袁世凯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北洋核心人员同样皱眉。几位都是位高权重之人,自然不肯乱说。段祺瑞做人比较厚道,大家有些不太敢直说的话,段祺瑞还算是敢说,“大总统,人民党近期只怕会进攻咱们河北。”
  这完全是能够想象的事情,如果人民党玩的是欲擒故纵的把戏,一面把英国人往北洋这里赶,一面却狠狠打击北洋。英国人若是看到北洋根本没有牵制人民党的能力,最后就只能选择接受人民党更高的要价。
  既然段祺瑞已经戳穿了这层窗户纸,从袁世凯到徐世昌都没有说什么。北洋军当下整编的部队纸面上有一百万,六万人的损失还在北洋军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人民党河南军区的部队只有十万人,十万人进攻近百万部队,想来人民党还没有这么大的胆子。
  沉默了一阵,袁世凯问王士珍,“聘卿,我们调集三十万军队的话需要多久?”
  王士珍没有立刻回答,过了一阵,王士珍开口问道:“大总统,我们以前总认为人民党说一套做一套,如果人民党是说什么做什么,说的比实际做的更少。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局面?”
  这话大出其他几人意料之外,袁世凯一时也没有能够明白王士珍的想法。“聘卿是何意?”袁世凯问道。
  王士珍答道:“如果人民党不是想玩弄英国人和我们,而是真的如他们所说的,要把英国人从中国赶出去,要把外国人从中国赶出去,要把中国所有的主权全部收回到中国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党的话,人民党所做所为,是不是又可以有新的解释?”
  北洋核心人物们暂时没人说话,对于人民党,北洋的评价始终是“乱党”,人民党主席陈克则是心机深沉,阴险毒辣。与人民党打交道,北洋总是吃亏,即便是合作上,北洋赚到一,人民党至少要赚到十。王士珍的这个“新视角”,也就是人民党所说所做的始终一致,的确让这三个人感到颇为意外。
  王士珍没有让众人打哑谜的意思,他继续解释道:“前清在时,人民党致力人民革命,推翻前清朝廷。前清逊位,人民党还是主张人民革命。后来又加上一个土地革命。现在,人民党对英国人态度强硬,所说的还是人民革命,土地革命,中国获得彻底的独立与解放。我看过人民党的一些文章,陈克说他搞的人民革命,要推翻三座大山。帝guo主义,封建主义,官僚和买办资本主义。若是从这个角度而言,陈克早就把他要干什么说的清楚。此人做事冥顽不灵,是一条道跑到黑的性子。”
  袁世凯等人都是当时豪杰,王士珍说陈克冥顽不灵,袁世凯、徐世昌、段祺瑞三人根本不认为这是贬义词。冥顽不灵也就是矢志不渝。经过王士珍的解释,三人觉得对陈克的理解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那聘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袁世凯问。
  王士珍已经有了决断,他坦然说道:“我看陈克是真心想让我们和英国人合作,在此期间他甚至不会攻打我们北洋。陈克是海外留学生,对欧洲诸国甚为清楚。此人只怕是在等欧洲战事jilie起来,英国人完全无力东顾,然后他才会与我们北洋以及他们所要扳倒的三座大山来一次决战。若是英国无力东顾时候,陈克获胜,他就可以全中国之力对抗英国。那时候胜负也未可知。”
  “也未可知?哼!”段祺瑞即便十分尊敬王士珍,此时也忍不住冷笑一声,“王老哥,等陈克能够集结中国之力与英国开战,咱们北洋肯定已经完蛋了。这有什么也未可知?”
  袁世凯倒是更能沉住气,他素知王士珍对北洋忠心耿耿,所以没有因为王士珍的话生气。“聘卿,按你所说陈克自信一定能夺了天下么?”
  “就我看来,陈克甚至不考虑夺天下的事情,他更要把这天下地主士绅全部灭掉。让他们人民党开办的学校教育出来的那些百姓当家做主。人民党推行土地革命的时候,有人说人民党是要夺了天下田产归他们所有。但这些年过去,除了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不能买卖之外,人民党治下的百姓人人有地种。人民党将他们治下的粮价钉死,荒年丰年都一个价钱。仅此一举,人民党治下就鲜有饿死人的事情。百姓不管人民党喊什么理由,能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起来反抗。人民党在河南不足一年,就要征兵十万,虽然给的军饷远不如咱们北洋,却因为有诸多保障,黄河以南的良家子纷纷从军。”说道这里,王士珍再也说不下去,只能轻轻叹口气。
  北洋对人民党的政治兴趣很有限,即便是袁世凯也是如此。读人民党的书,目的也是为了抨击人民党。全无研究人民党详细政策的意思。所以骂起人民党,北洋是口沫横飞,把人民党贬得一文不值。可面对人民党实实在在建立起的功业,包括袁世凯在内都觉得无法再说出什么来。
  徐世昌好歹是搞民政的,见袁世凯与段祺瑞不吭声,他强打笑容说道:“聘卿先生,既然局面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你觉得我们该怎么打?”
  王士珍有些意气消沉的答道:“当下之计,只能将计就计。既然人民党要决战,我们不妨也与人民党决战。趁着人民党逼迫英国人的当口,我们再借一笔钱,建起两百万军队,严加训练。同时把人民党的真心告知天下各省,集结各省之力与人民党血战。好歹也得夺回河南与山东。哪怕战况再危机也得拖到欧洲战事结束,等到英国人能腾出手来攻打人民党。”
  听王士珍说出了可行的方略,徐世昌觉得心中轻松不少。不过没想到王士珍却接着说道:“大总统,虽然人民党行事未必道义,可他们所行的一些政策也不是不可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至少中国当下之事,若是百姓不能耕者有其田,天下总是不会完全安定……”
  “我知道了,聘卿。”袁世凯难得的有些不耐烦的打断了王士珍的话,“你说人民党当下不会进攻,而是会坐视英国人支持我们。如何可以确定此事?”
  “大总统,严复马上就要回国了。我们不妨让他居中调停。”王士珍给了答案。
  “严几道这次出国考察,走的时候心中大不高兴。我们焉知严几道不会在其中捣鬼?”段祺瑞对此很是质疑。
  王士珍没有说话,袁世凯倒是摆摆手,“严几道心中固然倾向他的徒弟多些,不过此人也没有绝情到故意出卖北洋老兄弟的地步。聘卿所言甚有道理。不妨等他回来。”
  段祺瑞对袁世凯的决定有些不满,“大总统,当下局面如此紧张,我们就这么等着,会不会被人民党占了先机?”
  袁世凯此时心中已经有了定论,“越是危急的时候,我们越要能忍得住。此事不用多说,就这么决定了。”
  北洋高层决定了方略,袁世凯也没有见那些前来“报喜”的官员。他焦躁的在办公室中来回走了一阵,又到了隔壁屋里面。这间屋子中空空荡荡的,除了桌子之外就是钉在一张大板子上的地图。地图上将中国各势力用不同颜色标志出来。瞪着上面人民党的那块粉红色标志良久,袁世凯突然喊过侍卫,“为何不把河南那块给画上?”
  这话把侍卫吓了一跳,河南刚丢,谁敢吃饱了撑的这么快就给画上?不过侍卫也是够机灵,他连忙答道:“我现在马上命人去画。”说完侍卫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去,把地图从板子上取下来。
  袁世凯本想阻止侍卫,后来却也作罢,袁世凯不想迁怒这个够机灵的小伙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面坐下,袁世凯想起了王士珍的话。那番话关于人民党言行一致的言论的确打开了袁世凯的另一个视角,不过这种认知角度不仅没有解开袁世凯心中的谜团,却把袁世凯带进了一个新的困惑中。
  人民党始终吆喝人民革命,吆喝着劳动人民创造历史,而不是帝王将相创造历史。袁世凯号称“民屠”,杀过的劳动人民怎么都得有十几万。那时候北洋纵兵扫荡,被陈克与人民党极力赞美的“劳动人民”根本不是北洋军的对手,在大炮步枪的射击下下尸横遍野。怎么这样的劳动人民到了人民党这里后,就突然变得骁勇善战起来。不仅“劳动人民”变得骁勇善战,这些一贯极力抵抗纳税的劳动人民居然也能够认真纳起税来。
  袁世凯老家在河南项城,北洋在河南的人脉绝非一般。从得到的情报来看,人民党在河南实施土改之后定下三成税,包括袁世凯老家项城老乡在内的河南百姓就老老实实的交了三成税。没人抗税,甚至连拖欠的都极为少见。袁世凯从没听说过老百姓能够如此顺从。
  “劳动人民创造历史,而不是帝王将相创造历史。”袁世凯在心里面默念了这句话,如果真的这样下去,人民党靠了老百姓的支持,只怕真的是能创造出人民党的天下。为什么人民党就能把老百姓治理的如此顺从?而在北洋这里,老百姓就绝对不能体谅政府的艰难?
  因为情报的畅通,人民党在河南的“仁政”北洋也是知道的。供销社中的廉价铁农具,包括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村民们因为争水的矛盾也是公开调解,前仇全部勾销,只按照土改后的耕地亩数分配水源。如果当地没有河流,人民党就打机井,建引水渠,水浇地面积大大提升。加上“一季麦”的普遍供应,河南各地都没有出现绝收的问题。
  北洋的探子们调查了那些农业技术站的年轻男女,看看这些人都是什么来历。调查结果令袁世凯大吃一惊,这帮只能称为半大娃娃的十几岁男女,都是人民党老地盘上的农民出身,在人民党的学校里面读了几年书,毕业后随部队分配到各地农村工作。
  “劳动人民”,人民党治下的劳动人民和北洋治下的百姓仿佛是两种不同的人。“劳动人民”又肯纳税,又肯当兵,上了学之后,让去哪里工作就去哪里工作。袁世凯自认为不比陈克差,为什么陈克就能让这帮人效力。而袁世凯却不得不把极大的力量投入在管教百姓身上呢?
  想来想去都找不到答案,袁世凯知道北洋的属下是不可能给自己解开这个谜团的。他突然站起身对侍卫说道:“你让徐总理请上李鸿启先生来见我。”
  人民党高官尚远的老师李鸿启可能是整个北京城中最了解人民党一位,至少他也是知道人民党虚实的一位。袁世凯实在是想弄明白自己与陈克的不同到底在何处。
  李鸿启一进门就得到了袁世凯的认同,这位老头子穿的干净得体,态度不卑不亢,既不是和蔼可亲,也不是拒人千里之外。往屋里面一站,让人感觉很是自然。与袁世凯见礼的时候同样是如此,老头子不好奇的打量,也不也倨傲的摆谱。尽管是徐世昌引见,袁世凯却感觉不到老头子对徐世昌和对自己有什么不同。
  北洋有一个共性,就是优待文人,袁世凯也是如此,他很认真的问道:“李先生,我有一个疑问,想请李先生帮着释疑。”
  李鸿启既没有客气的说自己不行,也没有自吹自擂的说自己行,而是静静等袁世凯继续说下去。这样的表现令袁世凯很是满意,他对那帮文人不知天高地厚的的臭脾气其实很不满意。袁世凯接着问道:“李先生见过陈克,也应该听说过我。却不知道李先生对我们两人的不同有什么看法。”
  李鸿启用老者特有的舒缓语气答道:“老朽我的确见过陈克,却只是见过几面。对大总统的名望我是如雷贯耳,今天却是第一次真的得以见到。大总统问我你们两人有何不同,老朽实在是不知。若是靠了道听途说的东西瞎讲一番,那只是胡说八道。所以老朽实在是无从比较。”
  “李先生过谦了,你能教出尚远那样的弟子,又被徐总理极力称赞,自然是有见识的。”袁世凯对李鸿启的评价高了不少,见李鸿启没有任何胡言乱语大言欺人的作派,袁世凯这才问了真正的问题,“李先生,人民党总说人民革命,却不知和我们北洋力图施行的仁政有何不同之处。”
  李鸿启知道这次如果不能说出些实在话,袁世凯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人民党在河南歼灭北洋三镇的事情北京城都知道了,别看袁世凯当下客气,若是李鸿启不能让袁世凯满意,株连的事情绝非一句笑谈。仔细猜测了一下袁世凯的意图,李鸿启答道:“大总统,北洋的政治乃是令自上出,军令政令皆是政府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制定。人民党则是令自下出。老百姓需要通过劳动让日子过的好起来,这中间肯定有些事情是老百姓办不到的,人民党把这些事情办了,百姓自然愿意听从他们。”
  “百姓们鼠目寸光,若是令自下出,即便令百姓一时得利,却未必能长久。想长治久安,自然还得有见识的人来规划。”袁世凯答道。
  “老朽是读儒家圣贤书的,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家之事不过是让大家都方便,百姓们固然鲁钝,但行事是否方便了,再鲁钝的人也能知道。能够方便,日子自然就过的好起来。国家国家,以国为家,若是一国的百姓都能感觉方便,这日子岂不是就过得容易了。所以鼠目寸光也好,目光长远也好,若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大家的方便,令自上出和令自下出,其实也没什么区别了。”
  这言论挺有意思,倒是引发了袁世凯的一些兴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