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

  突然,李果嘴角的笑意凝固,他缩回手,手指捂在唇上,那是一个惊慌的神情。
  就在孙家船不远处,停泊着一艘三桅巨船,从船型看,这是艘福船,巨船主桅上霸气张扬着一面旗帜,上书三个大字“王承信”。
  “启谟,天黑了,我们回去吧。”
  李果拉走赵启谟,他不想再待在海港,他内心慌乱无措,又尽量让自己显得镇定。深秋,天黑得快,四周黯淡,赵启谟并没发觉李果的异常。再加上赵启谟的视力不佳,远物看起来模糊不清——近视眼,他没有发现王家的船。
  这晚,李果翻来覆去没睡下去,他一直在想着那面“王承信”的旗帜,那是王家海船的旗帜,自从王鲸爹有了个承信郎的低微官职,他家海船便都大书特书王承信。商人,能得个一官半职,那是无上的荣耀,足以压倒众商。
  十有十是王鲸家的海船,不会有其他巧合。
  王家的船,以往不来广州,他家做瓷器、香药贸易,跑远航,去海外,也由此累积了巨额财富。
  自从王鲸的二叔王晁因为风痹卧病,王鲸又吃不得苦,不肯跟船,王家海船由仆人在管理,这是李果离开刺桐时的情景。
  然而,即使在广州遇到王鲸家的仆人,也是不妙。
  离开刺桐时,一股脑只想出口气,却还是太冲动,得罪王鲸是很麻烦的事。
  可是,即使李果在刺桐三年间,忍气吞声,王鲸也没少找过他麻烦,这人,从小到大,就一直阴魂不散。
  清早,李果打着哈欠到珠铺,李掌柜看他无精打采,问他昨晚上哪去了?李果垂着头回:“昨晚想事情,睡得晚。”李掌柜误以为李果是在反省狎妓的事,也不打算再责备他。
  李掌柜继续记账,突然又像似想起什么,抬头问着:
  “昨日可有送那位世家子去海港?”
  “回掌柜,有的。”
  李果用力点头。
  “那好,你小子行啊,什么时候认识这么位贵人?我看穿着打扮,是位京城人。”
  李掌柜笑得满脸皱纹。
  “他是京城人氏,父亲兄长都是大官,我和他幼时就他认识。”
  李果傻笑着,说起有赵启谟这么位朋友,他非常自豪。
  “呵呵,你李果好大能耐,他住在京城,你幼时还能认识他?我怎么记得你是刺桐人。”
  赵首冷嘲热讽,在他看来,李果肯定是又发挥他那阿谀奉承的本事,千辛万苦才得以结识这位粉头粉脸的世家子。
  “启谟小时候住在刺桐,赵公到福建当茶盐提举,启谟是赵公二儿子,跟随过来,他们家就在我家隔壁。”
  李果不理会赵首的嘲讽,他又没撒谎,每一句都是实话。
  “竟是有这样的机缘。”
  陶一舟颇为感慨。
  “一舟,你别听他胡扯,他一个小小渔户,能和茶盐提举住在隔壁,还和提举儿子成为友人?”
  赵首阅历丰富,以他常识,这根本是无稽之谈。
  “你上次跟我告假,说要去见一位故人,便是他吗?”
  李掌柜不理会赵首的质疑,他亲眼见到那位贵家少年和李果关系亲密,他在最繁华的港口,待了大半辈子,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没听过看过。
  “是的。”
  李果点头,他很高兴掌柜相信他没撒谎,昨天才因为去妓馆的事,让掌柜失望,今日要是又被怀疑说的不实,那他李果在掌柜眼中就是个极其不可靠的人。
  “我都说了,就是他,果子和他可好啦。”
  阿棋激动跑到铺堂来,他本来在库房,大概听到大家议论的声音。
  “前段时间,熙乐楼不是卖新酒嘛,我和果子去看馆妓卖酒,咳咳,果子就说在雅间里看到那位小官人……”
  阿棋话还没说完,李果和李掌柜一并狠瞪,阿棋立即闭嘴。
  “还不去干活。”
  李掌柜话语一落,阿棋讪讪走开。
  这一日除去清早,风平浪静,众人如常。午后,李掌柜说留承务女儿的珍珠项链已做好,让李果随他送去。
  李掌柜解下一串钥匙,吩咐陶一舟看好铺子,便带着李果,捧着装珍珠项链的木盒离去。
  留承务居住在驿街街尾,前后挨着海商购买货物的市头,以及番商居住的番坊。李掌柜领着李果穿过人潮,路过一处充满异域风情的馆舍。李果好奇多看两眼,发现馆舍不时有人进出,大多是番人,有的高鼻深目,有的矮小肤黑。
  李果不敢耽误,收回目光,又紧紧跟随李掌柜。
  李掌柜站在一条深巷入口,回头对李果说:“李果,下次记住,就是从这里进去。”
  四周嘈杂,李掌柜自己又有些耳背,他说话声音很响。
  人群里有人听到“李果”二字,警觉抬起头,拉长脖子朝身旁探看。
  第55章 失踪
  赵启谟站在船下, 望着汪洋, 并无登船的念头,他对已经上船的胡瑾和苏司理说:“我在此等候”, 胡瑾想他是怕一身好衣服沾染到鱼腥——毕竟巡检船可没有客船整洁, 他手下那帮小子还喜欢公船私用, 开去钓鱼。胡瑾回头问苏司理:“那我们过去”,苏司理道好。
  巡检船上有士军和弓兵, 还有几位司理院的差役, 他们要去拦截一艘刚离港的海船,捕抓杀害髹商的凶手。
  赵启谟目送他们离去, 独自留在港口, 想着不会这么快返回, 在海港找到一家视野好的茶肆,悠然坐在里边等候。
  茶肆里都是水手脚夫,他这么位世家子,坐在里边, 显得特别突兀, 不过海港的人们见多识广, 知道颇有些来历,也没人去招惹他。
  约莫一个时辰,巡检船返回,赵启谟连忙赶出去,正见从船上押下一位个高壮实的年轻男子。
  士军和弓兵纷纷下船,胡瑾和苏司理落在后头, 而且胡瑾打横抱着苏司理。苏司理的样子十分狼狈,衣领沾染污渍,官帽略有些歪斜,发丝则是凌乱。
  “承信郎,将我放下。”
  一登上陆地,苏司理连忙摆脱胡瑾,然而他双脚站不稳,整个人摇摇晃晃地,果然,顷刻就背对着胡瑾,痛苦呕吐。
  赵启谟这时才想起,这位司理参军籍贯吉州,那边没海。
  “好些没?”
  胡瑾拍着苏司理弓起的背,苏司理含糊不清抱怨着什么。
  “会晕船你早说,我和手下那帮兵去抓就行。”
  胡瑾现在抱怨他做什么嘛,如果不是看他那张小俊脸苍白得像纸,他胡瑾会随便抱个男人吗。
  “咳……哪有人……将船开得……东扭西歪……唔。”
  说到东扭西歪,苏司理捂住口,差点又吐。
  不会苏司理感觉好受些,整理衣冠,和赵启谟并肩走着,胡瑾押着犯人,走在最前方。四周早就聚集了围观的人民群众,议论纷纷,指指点点。
  抓到杀害髹商凶手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就像滚雪花一样,一波又一波的人们跟随、围观。午时,把本来热闹的朝天街堵得水泄不通。
  “散开散开!”
  士军和弓兵也不得不去维持秩序,以防混乱中,出什么岔子。
  这么群人,还没路过沧海珠珠铺,珠铺里的人早闻讯出来观看。李掌柜在你推我挤中,撞见合三,喊他:“合三,你知道抓住的是什么人吗?”
  “我哪知道。”合三长得矮,拼命在人群里蹦跳,想一睹犯人的真容。
  不过听周围人的议论,似乎也能听出几分信息,说犯人是位桨工,至于怎么追踪到他杀人,有说是髹商托梦官人,有说是有人知道内情报案。
  李果用力挤进人群,他个头不矮,他瞅到官兵里边有个紫色的身影,觉得像启谟,看得不仔细。终于排开人堆,赵启谟也走得有些远,李果欢喜喊着:“启谟!”四周如此喧闹纷杂,赵启谟却仍是听到李果的喊叫,他回过头,正见李果在人群里朝他挥手。
  前夜,两人才在一起,沿着朝天街行走。前夜,李果送赵启谟回城东,赵启谟怕他独自回去,路途又漆黑,还让阿鲤提灯送他到四合馆。当时想着杀髹商的凶手还没抓到,夜晚独行不安全。
  赵启谟也不过是回头一看,对视上李果,示意看到他了,又转身回头,和苏司理在交谈着什么。
  李果目送他们离去,直到消失于人海。
  这日正午,两人在人群中的四目交集,不过刹那,因为觉得随时还能相遇,便也都没当一回事。
  杀害髹商的犯人,是艘海船上的桨工,也姓胡,排行老三,就叫他胡三吧。这艘海船停泊在此地海港四日,本来今天离港,幸好得胡瑾帮忙,开巡检船拦截。
  对于如何抓到杀害髹商的凶手,路边社议论纷纷,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就在髹商被杀后两日,港口一处酒肆的店家报案说,他看到一位水手拿着髹商的钱袋,因为髹商往时运输货物,常去酒肆歇脚,所以和店家相熟,店家认得钱袋。
  由此便也就追踪到这位水手,及他所在的海船,而后知道并非水手,而是位桨工。至于如何追踪到桨工身份及他所在的海船信息,这些则都是胡瑾的协助。
  午后,苏司理把胡三提审,胡三老实招供。他是夜深醉酒,手中缺钱,闲晃在怀远桥,正好见到髹商独自一人行走,心生歹意,趁其不备,朝他胸口捶上一拳,本想让他失去抵抗,不想把人打死。从髹商身上抢得一袋钱,见钱袋材质好,没舍得丢弃,留着用。
  “这件剔红可是被你砸毁?”
  犯人伏案,苏司理还不忘让差役,将遭破坏的剔红漆盒递给犯人。
  胡三跪在地上,一脸懵,一时没反应过来堂上官人是要他干么,捶死人是死罪,死罪都认了,这砸漆盒还能加罪吗?
  “是被小的砸毁。”
  胡三爽快承认。
  “为何砸它?”
  苏司理命案已破,有的是闲情雅致研究这么件奇异的事,虽然说无足轻重,可是以后破案要是还遇到类似的情况呢,要重视经验的积累嘛。
  “小的在船上听海商说,剔红里边都是金银胎,就把它砸开,想找找有没有金银,谁知里边只是土胎。”
  胡三颓然地坐在地上,想着也没什么可以再审了吧,砸漆盒这种事都被审问。
  堂上的苏司理点点头,想着竟真被赵二郎说对。
  将胡三押下去,苏司理书写文书,人命案得报给上头审核。他这人热爱工作,工作使他快活,一干活就废寝忘食。
  直到一位家仆过来通告,外头有人要报案。苏司理才抬起头,发现桌旁早点上油灯,外头的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漆黑。
  可怜的苏司理抵达广州任职不久,一个家眷也没在身边,甚至没人来问他会不会饿。
  “什么案子?”
  苏司理起身,扭扭僵直的脖子。想着这个时辰,院门应该关了,怎么还有人闯进来,看来老门子又忘记关院门。
  “回官人,是位珠铺掌柜,说他的伙计适才走在路上,被人劫走。”
  “这么说有目击者啰?”
  苏司理夜晚本来不用受理案件,差役们早回家去,何况他肚中饥饿,但既然是被劫走,报案人又连夜赶来,必然是急事。
  家仆执灯,苏司理走在后,两人来到堂上。苏司理往下一看,堂下站着一老一少,着急地团团转,见苏司理出来,仿佛饿上许多天的人见到馒头,扑到跟前来,那年少的更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