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有九条尾巴_第84章

  李霖并不意外德善知道这些,事实上,作为太子身边的大太监,德善有无数种方式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三皇子呢?”他迅速地问。
  “三殿下很好,前些日子侍妾刚刚诞下一个女孩儿。”
  李霁虽然被圈禁,但是没人敢虐待他,孩子也是一个接一个往外生,如今已经有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
  “父皇会高兴的。”李霖说,“下去吧。”
  咸阳宫又变得空空荡荡,李霖只能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太过思念宫外那个没心没肺的家伙。
  谈昌果然很快去吏部销假。进士中第后有假期,以便回乡探望。谈昌无父无母,孑然一身,是回来得最早的。
  吏部也不为难这位探花,痛痛快快销了假,叫人带他去翰林院。
  如今翰林院的学士是杨京润。谈昌见到他时有些惊讶,又觉得是情理之中。杨京润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如今听了“谈昌”这二字已经心如止水。他并不知晓谈昌的身份,但却清楚,这一位会试是是太子殿下亲口点的会元,因此也没有摆架子,勉励几句,就叫人带他稽查史书。
  翰林院一向清闲,除非赶上改朝换代编实录,或是祭祀、外交需要草拟诏,或者修书,算是一个迅速攒功的机会了。杨京润的脑子转的飞快。殿下既然喜欢这位探花郎,谈昌又年纪轻轻,迟早是詹事府的人,当务之急还是要立下可以提拔的功劳。至于殿下究竟是为何偏爱他,是因为才学,还是容貌,还是……重名,这就不是他能置喙的。
  当然,立功的活儿办砸了也容易招罪,若真是砸了,殿下看穿了这是个花架子,也是好的。
  谈昌自然道谢。他有过目不忘之能,稽查史书并不难,借着这个伙计,他也好早早与翰林院的各位前辈混熟。
  谈昌那张脸的确挺糊弄人,至少在他摆出谦逊求知、低调做人的态度后,翰林院上上下下都对他赞不绝口。因为状元和榜眼回乡还没返京,他算是这一届名次最高的,自然也不会有人为难他。
  庶吉士选拔后,姚之远也进入翰林院,算是全了谈昌当日所言。
  就在谈昌以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后,一纸圣旨,让他登上了风口浪尖,低调内敛的策略也彻底破灭:
  翰林院编修谈昌,任太子讲筵展书官,内阁值守。
  第58章 吱吱吱吱吱吱吱吱
  虽说是圣旨, 但是这个时候谁都不觉得景和帝还有心思过问一个小编修,此举必是出自太子之手。
  谈昌心里也是有些别扭的,虽然他也知道以自己的能力,绝对配得上这个位置, 但是这样轻而易举的完成, 总归有些担心名不正言不顺。
  不过翰林院的前辈们反应却大都很正常,热情地表达祝福之余便是谆谆教导, 要谈昌去了内阁以后千万谨言慎行, 不卑不亢,少说多做。杨京润也大方地准许谈昌把史料带回家中整理, 以便不耽误检校史书。
  偶尔有几个在谈昌面前冷嘲热讽出言不逊的, 不用杨京润出马,便被其余的修撰顶了回去。内阁要选新人去干活是早就讨论过的, 只不过没发明旨罢了,前三甲自然是一个都跑不了,都要去的, 嘲讽谈昌,到底是谁丢人?
  说到底,翰林院的官员们都有气节,想要凭本事入内阁。谈昌这样看着风光,也不过是给阁老们打打下手跑跑腿,真正自视甚高、德高望重的老人是不会羡慕的。年轻人则跃跃欲试,更不会轻易葬送了谈昌这个探路人的机会。
  谈昌心事重重,但是却准时准点跟着传旨的太监去内阁, 且态度良好,礼仪周全。
  李霖自然也在。
  李霖正坐在桌边与人侃侃而谈见了他,也只是淡淡一扫,便转过接着与徐首辅说话。
  他们说完了之后,带路的太监才行礼笑道:“奴才奉命而来,这便是翰林院的谈编修。”
  谈昌再次行礼,徐首辅笑道:“可是今科探花?来这里为老朽们做事,却是大材小用了。”
  谈昌连道不敢。虽然徐首辅态度亲近,但是他也明显能察觉出另外几位阁老的态度就很平淡,譬如吏部尚书许阁老,就只是淡淡看他一眼,连头都没点。
  “好了,来得正是时候。过来记吧。”李霖一招手,把谈昌叫到近前。“着云南知府携京中官员会见使节,建威将军出兵……”
  “三百,不可再多。”
  “三百岂够?”李霖皱眉,他们马上又争论起来。
  谈昌一听,便知道这是安排出海事宜。他一句话不敢多说,就着桌上的墨提笔开始飞速记录。这些阁老们吵起来,语速飞快。好在谈昌记性好,写字也快,勉强倒是能一一记下。
  “可都记下了?”另一位张阁老见谈昌放笔,略带讶异的一挑眉。谈昌低头应是,双手捧上,那张阁老翻了两页眉宇间便涌上赞赏之色。“难为你记得周全。”字迹也十分清晰。“依我看,誊抄都不必,直接带去翰林院就足够了。”
  那可不,罚抄罚出来的手速。谈昌暗暗吐槽,又悄悄瞟了李霖一眼。却见李霖也随众人惊讶赞许地看向他,两人对视,李霖故意眨了眨眼。
  “既然如此,谈编修带回去拟旨。”李霖顺着张阁老的话说完,便把话题从谈昌身上转开。“京中火器操练如何?”
  虽然没能直接出海,但是李霖手下的人从暹罗人,还有安南、日本手里,还是敲出了不少可用的火器。李霖命工部召集匠人拆卸仿照,也算是造出了新型的火炮,着神机营前去装备了,一旦试用通过,这些大炮就会随培养出的炮手一起送到边关。
  谈昌屏息听着他们谈论的朝政要事,大气都不敢出。这三年他专心科举,虽然有心留意,但还是错过了许多事,如今一听,方知李霖这三年着实不易。
  掐死了垄断的皇商之后,李霖又大力倡导勤俭,带头把自己的三餐衣饰份例削减,后妃们自然只能跟着削,宫中内造之物的价格甚至比不上许多世家。
  这些省下来的钱自然是进了内库。国师道士的俸禄还是要发,但是景和帝身体虚弱,许多法事都办不下去了,再加上宫中无人不知太子殿下对这些神道之术的态度,渐渐也都抛开了烧香求符的习惯。
  有钱自然腰杆子就硬了。出海的提案得以顺利通过,一个原因就是花的很多钱都是从内库出的,朝臣们实在没资格对太子花内库的钱指手画脚。户部更是对生财有道的太子殿下死心塌地,感恩戴德。
  民生方面也没闲着。淮阳的水利设施建好之后,李霖又催促起改良作物。
  这几年朝贡涌入大昭的西洋玩意太多,不少传教士也随之而来。国子监祭酒率先上书,请于国子监设西洋语。
  当然,这提议被朝臣喷成了筛子。
  但是于国子监设课不行,培养几个通洋文的人才来翻译书册总是可以的。在国子监开洋文课不行,加强一下算学、地理总是可以的。
  教育改革要继续,司法改革也不能落下。
  李霖重修法典的决心早有端倪。如今的法典还是太=祖时修的,时隔几十年,很多东西已经不再实用。何况官官相护,个中奥妙数不胜数。李霖早就要想个法子出来,叫他们不能这样抱成一团。
  只是修缮法典不是说做就做的,光一个“祖宗成法”压下来,就够受的。
  许多想法,还没有成型之前不能公开拿出来讨论,只能在内阁之中反复探讨争论,完善改进。这些想法都要第一时间记下。
  但,阁老们除了吵架还要办事,还要阅览百官奏折,所以才需要谈昌这样才思敏捷又位地权轻,嘴巴紧又能干的人。
  谈昌一天之内,接受了太多消息的轰炸,眸光闪闪,只顾得记了。内阁散值,阁老们都离开了,他还在纸上整理匆忙记下的条条框框,顺带整理思绪。等写完了,他才放下笔,揉一揉有些酸痛的手腕。
  “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