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节摆正位置

  苏联军队这几天受的气可是够多了,本来他们以200多万人碾压70万人,以为打的会是非常轻松的,没想到刚刚开战不几天的功夫,就被人家华夏人给打掉了先头部队,先头部队那点儿人都没什么,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空军部队没办法给他们支援了,这才是最要命的事情,现代战争怎么可能少了空军的支援呢?如果没有空军支援的话,他们的战斗力要下降一半以上,最近这几天的时间就没有空军支援,虽然从莫斯科过来了一下飞机,但是这些飞机经过长途跋涉之后,上面携带的油料已经不多了,别说跟华夏的飞行员进行缠斗,就是在上空盘旋一阵子,油料都可能告急。
  打了几天的憋屈仗,今天终于是有些起色了,这些华夏人好像变了一样,原本以为华夏人是诱敌深入呢,他们小心翼翼的跟着华夏人跟了一段时间,没想到最后的时候竟然来到了德国人的阵地上,那些华夏人竟然开着吉普车跑了,苏联军队也想要继续追击华夏人,可他们的那些武器装备跟华夏不是一个档次上的,想要把那些吉普车和装甲车给追上,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打谁不是打呀,朝着德国人的阵地就冲上去了。
  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效果,如果浪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他们还不上钩的话,那就说明华夏这次的军事行动太失败了,做出这个决定,毛远山也是考虑了很长时间的,欧洲咱们是要定了,如果在这场战役当中,把自己的力量损失殆尽,将来在欧洲估计就没有多大的实力了,这次必须得把德国人拉下水。
  在很多欧洲人的心里,他们是可以全世界去侵占别人的,但是欧洲这块地方却是他们的自留地,不管外来的人多么强大,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办法站稳脚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是美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主导整个世界,当时的美国政坛也说了,我们好像白白给欧洲帮了一次忙,到最后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那个时候的巴黎和会,美国人虽然也是巨头之一,但是做主的地方并不多。
  所以这一次美国人学乖了,并没有在英国人求救的时候,就立刻派遣自己的军队过去,而是让欧洲的战争继续打下去,只要你们能够继续打下去,消耗就是无极限的,我这里的东西就是最昂贵的,不管是支援苏联还是支援英国,除非万不得已的时候,不然先把条件谈好,免得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那样,老子帮你们打赢了这场世界大战,到最后谈判的时候,却没有我的位置,这怎么能行呢?现在英国人已经把他们全世界各地的战略要地抵押给美国人了,如果美国人不愿意的话,恐怕英国人什么东西都没有办法得到。
  华夏这个时候的位置必须跟美国人保持一致,上一次冒险支援欧洲,主要就是因为德国马上就要失败了,如果华夏没有军队抵达苏德前线的话,恐怕苏联军队能够一鼓作气的把德国人给赶出去,那就跟毛远山阵势的那个历史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走下去,德国战败之后世界上会出现美国和苏联两个强大的国家,不管这两个国家变成什么样子,对华夏来说都是不能存在的,所以毛远山才做出了决定,让第一集团军火速支援欧洲。
  苏联的高层十分清楚,现在他们最主要的敌人并不是这群德国佬,德国佬已经被他们打得没有一点儿精神气儿了,就现在军队当中的这些补给品,别说支撑一场巨大的战役了,就是能够保证他们现在的地盘儿,那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虽然上面的将领已经看明白了,可下面的普通士兵都看不明白呀,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内部的宣传,德国人在他们的领土上可是没干什么好事,要是这个时候不给德国人一些厉害的话,德国人还不知道苏联人多么强悍呢,碰上德国军队,咱们手里的家伙事儿也不错,正好教教他们怎么打仗,以后别说苏联人不敢跟德国人硬碰硬。
  到斯大林阁下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已经晚了,所有的苏联军队都跟德国军队打成一团了,双方几十万军队在几百公里的战线上混成一团,这才是毛远山所需要的。
  接到消息的希特勒也真是傻眼了,原本想的那一套竟然是没有用上,谁让自己的军队跟苏联打上的?希特勒下令调查这个事情,谁知道下面的那些军官也十分的委屈,并不是我们去招惹苏联人,而是苏联人朝着我们的阵地冲过来,一个个的对我们的阵地发动了进攻,那个时候要是还不反抗的话,恐怕我们就要被苏联给收编了。
  按照一些德国人对华夏的理解,华夏应该独自承担这场战役,他们应该会让世界了解华夏,了解华夏现在的进步,而不是让德国人跟他们一块儿承担,这样有利于华夏人扬名立万,在德国人的眼中,就算是真正的实惠,也不能让华夏人改变对名声的追求,华夏人追求最大的就是名声,谁知道这次竟然是放弃了名声,直接就把苏联人引到了他们的面前。
  前线的德国军队根本就没有做好战斗的准备,在他们的印象当中,这应该是一次观摩战斗的好机会,应该学习一下华夏是如何运用装甲集团的,谁知道这里正在学习呢,事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华夏人跑的没影了,却把苏联人引到了我们的阵地前面,就算没有准备,现在也得拿起钢枪打仗了,很多德国士兵就是这个时候丢掉性命的,根本就没有预料到会发生战争,到了战场上怎么能保住自己的命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