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节撤退不及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开始,地雷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了,这种东西制作成本比较简单,而且制作起来也非常的容易,还可以大规模的运送到前线,地雷能够让比自己强大十倍的敌人停下来,仅凭这一点,地雷就能够在战争当中大放光彩了,毛远山更是强调了这一点,所以华夏的地雷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虽然美国人拥有很强的排雷技术,现在甚至有了排雷汽车的雏形,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处呢?我们这边安置了大量的地雷,就是知道你们的排雷速度非常快,所以我们这边安排的地雷数量比较多,让你们发现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你们想要在短时间内弄出来,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了。
  跟华夏方面预测的一样,当美国人在雷区前面停下来的时候,他们的工兵部队迅速的就出去了,排雷速度很明显的要比德国人强一点儿,因为他们使用的东西比较好,德国的科研水平,如果不停下来的话,怎么可能会让美国技术大放光彩呢?德国方面连饭都吃不上了,让他们的科学家饿着肚子去研究这也不现实,很多德国技术都停留在纸上了,根本就没有办法付诸实践,这也是德国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方面就不一样了,美国现在还是财大气粗,虽然跟华夏的战争损失了不少,但人家美国人的积累比较多,就算再打两年仗还是比较强的,谁让人家的底子那么厚呢。
  美国在前线指挥的将军快速地命令工兵排雷,但是这个家伙却忽略了一个地方,那就是没有让自己的军队散开,几十万的军队拥挤在这么狭小的地方,这很明显,就是给对方一个目标,别说华夏军队反应得那么快,就算是一个反应比较慢的军队,他们也能够找到这个漏洞的,华夏方面的空军迅速的飞了过来,美国人看到华夏空军的时候,立刻就知道自己的这个错误多么糟糕了,就算他们已经补救了,而且防空机枪也疯狂的开枪了,但是又有什么用处呢?华夏方面出动了将近上千架轰炸机,因为害怕轰炸到自己的军队,所以出动的全部都是轻型轰炸机,这也算是放了美国人一马了。
  如果不是因为双方距离过近的话,华夏方面肯定会出动重型轰炸机的,这些重型轰炸机一旦把美国阵地给覆盖一遍,这20万的军队估计什么也回不去,现在美国的损失就已经是非常大了。
  巴顿将军又一次愤怒了,在巴顿将军的印象当中,为什么自己的军队做什么都要慢一拍呢?华夏人明明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二流军队,为什么他们总是能够战胜我们呢?我们也是有地雷的,当初华夏人攻击的时候,我怎么没有想起这个办法呢?其实美国方面并不是没有想起来,有一些美国参谋也想到了这个战术,但是巴顿将军给否决了,因为巴顿将军感觉美国军队不需要用地雷这样猥琐的武器,如果美国军队要进攻的话,那就应该在战场上跟华夏人一决高低,而不是使用地雷这样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太丢美国人的脸了。
  华夏方面当然不害怕这一套了,对于华夏的军人来说,地雷又能怎么样呢?只要是能够延缓美国人的进攻,只要是能够让自己这边抓住战机,比地雷还猥琐的武器我们都是可以用的,战场上讲究那么多干什么用呢?只要最后能够取得胜利就行,现在你们倒是正大光明了,可你们被我们的飞机炸的连北都找不着。
  刚开始的时候,美国装甲部队还是有指挥的,他们还可以到处进行撤退,可以说也是井然有序的,如果给他们一定时间的话,50%以上的装甲部队都能够撤出去,因为装甲部队的机动性毕竟是比较快的,而且下面浓烟环绕的,天上的飞机能见度也不是很好,但华夏空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很快就分辨出了下面的指挥车,用三架飞机的代价干掉了指挥车,当这些指挥车被干掉之后,下面的坦克部队就开始混乱了,上面的军官都死了,下面的坦克就想着赶紧逃命,也不管这条道路是不是你的,只要能赶紧跑出去就比较好。
  原本这条撤退道路并不是安排给你的,你的撤退道路应该距离这里有一段距离,当你占用了别人的道路的时候,后面的坦克也是不愿意的,谁都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当你在这里延误一分钟的时候,很有可能你的性命就交代在这里了,美国坦克开始争先恐后的冲上公路,公路就只有那么窄的距离,而这些坦克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他们最终都是有跑不了的,很多坦克都碰撞了,在现在这个情况下,只要是碰上了坦克,基本上命运就可以确定了,高速行驶的坦克不容易被炸中,但在那里停着的坦克可是一个活靶子的。
  所有的坦克驾驶员都跟疯了一样,他们的车长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让自己的坦克飞快的冲上公路,很多坦克直接就被撞飞了,那些冒烟的坦克失去了机动能力,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战友把自己的坦克撞飞,其实他们的战友也是没办法的,如果这个时候不把你撞飞的话,那么后面的坦克都要在这里等着,大家都会在这里等死的,既然是这样的话,那现在就把你们给干掉好了,这才是最应该做的,你这也算是为整个部队付出了。
  天空中的飞机携带的弹药毕竟是有限的,一千多架轻型飞机也轰炸不了多少,当飞机离开的时候,美国军队都感觉自己的命运迎来了曙光,可他们还没有高兴一分钟呢,从天空当中铺天盖地的落下来了一大堆的火箭弹,在飞机进行轰炸的时候,火箭炮部队已经开进到了应该到的位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