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世家的生存法则(上)

  “汉军一名突骑的耗费大约是我们(晋军)的二十名步卒、六名骑卒。”
  “是的,轻骑的耗费是我们的五名步卒、两名骑卒。”
  简直就是活见鬼了!一个仅是崛起四年的势力,哪来的人力物力和生产力养出这样的军队?
  然而,刘彦还真的是花四年不到的时间弄出来这些,除了用不可思议来形容之外,难以用其余语言描述。
  “刘公(刘彦)有管仲、萧何之才?”桓温提这两个,一个是经济大能,一个是内政大能。他已经懵了数天,依然觉得震撼:“最为令温佩服的是,刘公真敢借兵于温。”
  瞧,刘彦仅仅是一个举动,愿意借桓温三千骑军,桓温提到刘彦的时候开始以“公”相称。而称“公”可不是看年龄,是看尊重程度。
  桓温与袁乔带着三千骑军从汉军主大营出发已经是四天前的事情,他们绕过承县与兰陵,突进到了博阳边上才进行休整。期间,他们还试探性地进击了一下博阳,没想到竟然轻易就冲锋进城,消灭和俘虏了千余石碣赵军,席卷能够使用的物资,现如今已经抵近到彭城百里之内。
  博阳的俘虏自然是没有带,桓温不是什么善良的人,后面是让俘虏挖坑把自己埋了。
  对于桓温的举动,作为这支三千骑兵校尉的李匡没有任何的看法,李匡接到的命令是在合理的基础上听从桓温的军令,另外就是监视桓温与袁乔,不可使之逃脱。
  骑军在外难以宿营,基本就是找个地方伺候战马,人再吃喝一些。想要睡觉倒也简单,驮马上有一张草席,铺在地上再拿出毯子盖上。
  草席和毯子都可以卷成滚筒状,不会占多少空间,再来就是它们也没有多少重量,但是对于出征野战的士兵来说,两件东西简直就是绝对美好的物什,于心灵状态上有着绝对的重要性。(有过野外过夜经验的人肯定懂)
  “没想到率领骑兵有那么多的讲究。”袁乔满脸的感慨:“不瞒元子,乔本以为骑兵就是一路驰骋,速度很快,对于长途跋涉也优于步兵,没想到……”
  “战马娇贵,爱惜它们才能发挥出该有的战力。”桓温其实之前也不知道的,他说:“轮流换马赶路,可日行二百里,但若有条件必须为战马梳洗,长途奔驰也要喂养少量豆类和大量谷类。”
  袁乔神秘兮兮地说:“那些突骑战马的马料里面有肉沫。”
  桓温倒是懂这个,他说:“听闻甲骑具装的战马皆是需要掺有肉沫,光是肯草可养不出优质战马。”
  “乔所看马经,只提战马需得养成奔跑的习惯,每日固定路程的奔跑非常重要。”袁乔苦笑:“可是马经没说一点,战马奔跑会消耗大量体力,没有足够的影响不止是掉膘,该是变得骨瘦如柴。”
  养战马本来就有需要正确的方式,不止是喂养马料,还在于规划战马奔跑,驯服上的步骤,再来就是细心照顾战马,刷洗、喂食、溜达、等等很多。知道了步骤不等于就能养出优秀的战马,要不同样是知道做菜的步骤,怎么会有做出“猪食”和美食的区别?
  “长江以南有马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吴、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尤其是楚国可是万乘之国。”袁乔说的是东晋小~朝~廷努力在长江以南建设马场,他继续说道:“为什么之前可以培养出战马,到了现如今培养起来,百匹之中会养废七十匹,剩余的三十匹仅有五匹左右能够成为战马?”
  关于之前那些朝代在长江以南培育战马,能够找到的记载并不多,那还是受于始皇帝的焚书事件导致,毕竟始皇帝可是将各国的史书、地理志、列传之类的,能够找得到的全烧了,导致一些史料可不好找。
  东晋在长江以南培育战马的马场,大多是寻找难得的平原地带,可是很明显效果并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异常凄惨,与之赵宋有得一拼,有差别的是赵宋有足够的财力顶住夸张的浪费,司马东晋小朝廷可顶不住。
  “刘公(刘彦)手中不缺乏战马,朝廷或许可以……”
  “不,刘公对朝廷敌意很强,不会同意。”
  “那些人真的是昏了头了,想要坏事,也该等待两败俱伤之时。”
  “不怪他们,谁让刘公举起的是汉旗。”
  桓温与袁乔聊了很久才双双睡去,之前两人必须要承认一点,风餐露宿有一张草席再加上一张毛毯,可真是美事。
  翌日,天未放亮,阵阵的马嘶声就在宿地响彻。
  他们是在一条溪边临时停驻,为的就是人和马用水方便。
  桓温和袁乔醒来的时候,那条溪水边上已经全是人和马,阵阵的喧哗声和马嘶声听上去无比的吵杂。
  清晨的朝阳已经露出半边,昨夜因为没有足够的光线看不太清楚周边的环境,桓温半坐在草席上左右四顾,看到李匡盘膝坐在正对面,又看到周边没有清除干净的杂草上有着露水,撑在草席的双手也感到了湿润,甚至是毛毯上也有湿掉的感觉。
  没办法,野外露宿就是这样,哪怕是夏季都别奢望能够多么干燥,要不老人们就不会总是奉劝不要风餐露宿,免得老了有风湿病什么的。
  “三十里外出现了一支敌军,是两千左右的步军,押解近百辆看似粮车的马车。”李匡在吃炒面,可能是面保持干燥的原因,吃起来嘴巴里不免会有‘嘎吧’的嚼动声。他拿起了水袋灌了几口,才继续说:“那支辎重队是从武原方向开拔而来,斥候向辎重队周边扩展侦查,发现了周边的两支敌军,一支是在彭城方向,另一支是在郯县方向。彭城方向是步骑皆有,数量约七千。武原方向是步军,数量约五千。”
  桓温下意识和袁乔对视了一眼,他们已经不止一次见识到汉军斥候在探查情报上的重视,是那种对待细节和延伸性的重视,与之很多军队有着全然的不同。
  情报在军事上十分重要,谁能够掌握更加详尽的信息等于是谁能够抓住主动,甚至是避免闯进陷阱或是被埋伏。
  现在桓温面临着选择,他们是要进逼彭城,对王鸾产生政治压力,迫使徐州军分兵来对付他们这一支骑兵,给主战场的刘彦创造决战机会,亦是给渡江作战的谢安减少压力。
  “可知晓临近的石碣主官是谁?”
  “名唤牛牍。”
  换温和袁乔立刻皱眉,对牛牍是谁完全没有头绪。
  华夏文明的将领就是这样,想要了解敌军主将会做什么,会从敌军主将的家庭背景开始了解,再来了解敌军主将的过往经历和本身性格。简单一点的说就是,越是了解敌军主将等于是越能猜出会干什么和将会干什么。
  袁乔奇怪地说:“不应该是派出无名之辈。”
  李匡该说该办的事情已经完毕,继续吃自己的早餐。
  桓温与袁乔沟通了一小会,两人一致看向依然猛吃的李匡,由袁乔开口问:“李校尉有何想法?”
  李匡停止用餐,拱手道:“末将得到的命令是,听从命令。”
  袁乔苦笑。
  桓温说道:“汉军就是这样作战?”
  “确实如此。”李匡一脸认真地说:“长史与同僚若是有想法可畅所欲言,由主将来做决定。一旦有想法需得在战前阐述,未有阐述则不管任何想法皆是依照命令行事。末将现在没有什么想法,自然是听从命令。”
  那一刻换温和袁乔其实是很不高兴的,只是李匡不想说什么,他们又能如何。问题是汉军的规则就真的是那样,该说不说的时候,不说就闭嘴按照计划行事。李匡也真的是没有想法。
  “他们……”桓温指着正在做相关准备的众士卒,问道:“持续作战时间可以维持多久?”
  李匡答:“高烈度作战最长七天。”
  桓温点点头,内心已经有了主意。
  接下来没有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根据既有战略目标,细节上面则是看怎么动手。
  想要让王鸾乱了方寸并不止进军彭城那么简单,还需要让王鸾产生足够的重视。牛牍是谁只是细节上面的一个难点,桓温需要搞明白的是牛牍设置了什么陷阱。
  徐州军的主力在与刘彦对峙,牛牍调动起来的那些军队从何而来?桓温的判断是地方上临时凑出来的私兵居多,该是只有彭城方向的那支步骑部队才算得上是主力,由石遵提供的精锐?
  桓温一再从李匡那里确认一点,三千骑兵可以做到什么地步,他需要玩一个大的,不止是为了战局服务,亦是为了自己壮声威。
  “既然温踏上了舞台,就应该绽放光芒!”
  桓温已经搞明白刘彦是真的不会放自己南归,那么对于他来讲或许暂时在汉军这边客居会是一个不错的结果,特别是有军队能够统领。
  “就拿那些部队先开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