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如何科学把握“十二五”时期的历史定位

  813.如何科学把握“十二五”时期的历史定位?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是《建议》对“十二五”时期所作的历史定位,对此,可以这样理解。
  一是要正确理解“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从中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就是指从2000年到2020年的历史阶段,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世纪新阶段”。很明显,“十二五”时期即2011年到2015年这一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处于中后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二是要正确理解“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要看到,一些深层次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素投入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求结构由偏重投资、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转变,产业结构由偏重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等经济结构从低级转变为高级,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当时经济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实际情况,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增量和总量,而对经济增长的质量、科技创新相对重视不够,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突出特征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拼资源、拼资本、拼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在极大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层次较低,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相适应,我国已进入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进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出来,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力争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