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节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今晚之后,他们三家的日子是真的要好过起来了。
  兄弟几人除了年节的时候,也是难得凑在一起,不知不觉就聊了不少的体己话,直到夜已经深了之后,才在嫍姬的催促下散了。
  此时伯行、阿姒早已困得直点头了,伯华和叔申只能一人抱一个,就着月色往家里走去。
  庄姬连忙把桌子上的油灯塞到惠姬手里:“天黑,阿嫂你把这油灯拿着,免得磕着、碰着了。”
  到底是双身子的人,惠姬也没逞强,拿着油灯不好意思的对庄姬笑道:“明天我让阿姒给你送过来。”
  惠姬把油灯拿走之后,屋内一下就暗了下来,不过忙活了一天,大家都累得不行了,也没什么心事聊天,齐刷刷往木板床|上一躺,扯着被子盖在身上之后就闭眼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渔村的人在仲父的安排下,都去海边取海水煮盐了。
  过年之前他们就要交一批海盐给夷伯候,之后才能再从他那里拿到粮食。
  仲父给每家都安排了硬性指标,每家人一天至少要交两斤盐给他,交满了每天的盐以后才有资格分夷伯候给的粮食,村民们要是有多的盐,也能拿到他这里换成粮食。
  反正在海盐没有交给夷伯候之前,渔村的人不能私自拿海盐出去换东西,只能留下一些自家吃用。
  木沟村那边的人要想换海盐的话也可以来仲父这里换,一斤海盐只要六斤细粮,比城里的粗粮便宜了四成,没有比这更加划算的了。
  木沟村的青壮一大早就上木沟山砍了几十捆干柴火,足够渔村的人煮三、四天的盐了。
  村里的人都忙着煮盐的时候,庄姬也没歇着,让仲父在原本的石灶旁又搭了一口石灶,两口铁锅一起开火煮盐,那效率才叫高。
  这些盐可都是能够换成粮食的,庄姬守着石灶时不时往里面添加一些柴火,不加柴火的时候就忙着缝她的皮毛褥子。
  安排好渔村煮盐的事情之后,他又领着伯华和叔申去了一趟碎石地,果然木沟村大部分的村民都在碎石地里热火朝天的忙着开荒。
  仲父让伯华和叔申留在碎石地盯着大家开荒,毕竟他一个外村人,一下子当了里君,木沟村的人回过味之后肯定会不高兴的,为了防止他们在他不在的时候偷懒不干活,只能让伯华他们盯着了,多少还是能起一点震慑作用。
  渔村的人煮了半个月的盐、木沟村的人也砍了半个月的柴火、开了半个月的荒之后,仲父这里积攒了整整五百斤多海盐,那片碎石地也开出了将近十亩平整的土地。
  渔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每天产出的盐量并不多,这五百斤盐还是仲父自家煮出的盐占大头,两口铁锅整日不停歇的煮盐,一天差不多能煮出八、九斤盐。
  一点一点积少成多的攒着,半个月之后就攒够了五百多斤海盐。
  仲父看着屋里堆成了山的海盐,找来伯华、叔申商量过之后,决定明天他们就把这些盐担去给夷伯候,换成粮食回来分发给村民,好歹能够安安他们的心。
  第90章 分粮食、
  五百多斤海盐, 仲父、伯华、叔申他们一人担着一箩筐,天色初明就出了村。
  这段时间伯华他们天天在碎石地耗着, 每天都要一趟一趟把碎石地里的石块往外担,半个月下来, 两人肩膀上的油皮都不知道磨坏多少吃了。
  都是吃惯了苦的汉子, 往肩膀上搭一块布头,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在碎石地忙活。
  要说难受,还是晚上脱衣服的时候最难受, 肩膀上的布料沾在破了皮的红肉上,想要把布料撕扯下来可遭罪了, 不过不斯也不行, 等肉和布料长在一起之后,那才更加难解决, 非得撕下一块皮肉才行。
  仲父也是向着今天是第一次给夷伯候送盐,意义非凡, 正好带着兄、弟见识一下,只要他们能在夷伯候那里留下一个大略的印象,以后的路就要好走不少。
  这次庄姬也是大方了一次, 给他们准备的干粮是麦饼, 让伯华和叔申直呼好吃。
  叔申原本是打算建房子的,因为现在村里的人都忙着煮盐, 暂时找不到人手帮他建房子, 他建房子的打算只能等大家煮盐的事情排上正路了之后再动功了。
  不过只打仲父当上里君之后, 叔申作为他的小弟, 虽然还没自己的房子,但是已经有两三家有意把女儿嫁给他的人家请了人来找嫍姬说合了。
  两家是木沟村的,一家是旁边渔村的,嫍姬最近打算抽空都见一见,早点把小儿子的终身大事定下来,她也能早去一块心病。
  兄弟三人一路走,一路聊,竟觉得没费多少时间力气就到了滨城。
  上次仲父已经去过夷伯候府一次了,这次领着伯华他们,熟门熟路的敲响了侯府的大门,守门的家奴记得他,也没多盘问,知道他们是来送盐的,忙让他们在门口等着,他立即进去通报。
  都是说好了的事情,这批海盐大家都是提着一万个小心熬煮的,颜色甚至比仲父上次拿过来的还要白上一些。
  夷伯候看过箩筐里装着的海盐后,心中大喜,坐下来跟仲父他们商量好了收购价格。
  以后渔村出产的海盐,只要能够保持住今天的这个品质,一斤海盐按八斤细粮的价格,夷伯候全部都收了。
  这个价格着实不算高,毕竟城里的细盐成色比这海盐差好几分都能卖到十斤粮食。
  但是夷伯候作为滨城的封主,他说八斤细粮一斤盐就是八斤细粮一斤盐。
  好在夷伯候也不是那种特别苛刻的侯爷,知道渔村和木沟村的人都忙着煮海盐,分不出精神出海捕鱼,大手一挥,直接免了他们明年半年的赋税。
  当然了,免赋税也是有要求的,那就是以后仲父他们这边出产的海盐,只能买给他,不能私自卖给别人了,当然了,村民们自家平日的消耗不算在里面。
  以后海盐煮出来了之后,仲父他们也不用自己花时间,费力气送到城里了,夷伯候会安排门下的豪商去渔村统一收购。
  仲父他们这次一共有五百一十八斤海盐就,换成细粮有四千一百四十斤,上次夷伯候已经提前给了三千斤粮食给他们了,所以这次只用给一千一百四十斤细粮。
  不过下一次他们交海盐的时候,就能拿到全额的粮食。
  仲父要了四百斤粗粮、一百斤细粮,剩下的全部换了成了布币。
  以前一整个渔村加木沟村,也找不出两家有布币的人家。
  那时候他们每天都指着海里的鱼、地里的粮食过日子,稍微有点家底的会囤布匹,条件不好的就囤粮食,布币这种不能吃不能穿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市场。
  但是仲父不一样,这段时间他经常往城里跑,自然是知道这布币的好处的,一枚布币才一两重,比同等价值的十斤细粮要轻便不少,相比于粮食、布匹,还是这不怕水,不怕放的布币好。
  仲父之所以敢要这么多布币,也是因为家里还存着十来匹布,到时候要是村里的人不买布币的账,他就用自家的布匹抵账,布币留着自己用。
  要不是村里有一些人家家里已经没有存粮了,他指定一斤粮食都不换。
  当上里君之后,仲父也自发的会为村民们考虑了,他换五百斤粮食回去,供那些家里没有多少存粮的人换,也省的他们再往城里跑一趟换粮食了,一来一回三、四十里路呢。
  回去的路上,叔申抱怨了几句,说夷伯候不地道,给的价格太低了。
  这么好的盐,他们自己拿到城里,顺便都能换个十一、二斤粮食。
  仲父对此倒是接受度良好:“虽然我们自己换能够换得多一些粮食,但是我们一个月能产出千余斤海盐,等夏天盐池建好之后,每个月的产出还要翻上好几番,滨城就这么一点大,一个月能消耗两百来斤盐就算是很好了。”
  “我们要想把盐都卖出去,势必要多跑几个城,那得浪费多少人力物力,有那个时间,我们多煮几斤盐出来不更加简单吗?”
  现在行商风险可是很大的,到处都在打仗,外面流窜的流民,匪兵多得很,随时都可能被抢,到时候连人命都保不住,那损失的可就不是一点粮食的事情了。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批发和零售的差别,仲父他们都是古人,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所以需要细细想很久才能想得通。
  也是仲父这段时间长了不少见识,不然现在指定也跟叔申一样,因为夷伯候给的粮食太少了而不平。
  仲父把其中的利害关系搬开了,揉碎了讲给叔申和伯华听,他们又不傻,之前只是脑筋没有拐过弯,这会听他这么一分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现在渔村随便一家人,一天随便都能煮出三斤海盐,换成细粮就是二十四斤,换成粗粮就是七十二斤。
  说到底,只是打些海水回来煮盐,比以往出海捕鱼要轻松、安全得多,哪怕一斤盐只能换八斤粮食,村民们肯也是乐意的。
  不过这些粮食可不是全部都是渔村的,木沟村的人虽然没有亲自煮盐,但是帮着他们砍了柴火,怎么也要分个三成,才够木沟村的人在砍柴、开荒之余能够吃饱。
  不过这个问题还不是仲父能够一个人说了算的,个中细节回去之后还要跟大家商量了才能决定。
  关于渔村和木沟村的发展,仲父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想法了,渔村的人煮盐,木沟村的人要分成,木沟村的人种粮食,渔村的人也要分。
  虽然现在看来渔村能煮盐粮食赚得多一些,但是云初还给了甘蔗、棉花和花生,这些东西每一样的拿出来都是稀罕东西。
  这些种子现在被仲父小心的装在陶罐里,就等着开春之后种到地上了。
  甘蔗能制糖、棉花能织布,花生能榨油,只要种出来了,每一样都是金疙瘩。
  有了这些东西,木沟村光靠种地也是能够赚到许多粮食的,只是现在每一种种子的量都不是很多,要想大范围种植,需得再等一年,所以木沟村必然是要比渔村晚起来两年的。
  渔村、木沟村都是仲父的辖区,他可不想搞分化,虽然拢共就只有两、三百人,也谈不上什么分化,但是仲父还是由衷的希望把两个村子的人相互拧成一股绳子,一起赚粮食,让他辖区每家每户的日子都能过好。
  想到就做,回到渔村之后,仲父放下肩上担着的粮食,趁着大家为了分粮食都在场,简明的把自己的想法给渔村、木沟村的人说了一遍。
  要把粮食分给木沟村的人,渔村的人心里都挺愿意的,当然了,这也是在仲父透露了一点花生、棉花的事情之后才有的结果。
  要是没有这些东西,渔村的人看不到利益,肯定是不愿意把自己辛苦赚来的粮食白白分给木沟村的人。
  最后在仲父的协商下,渔村的制盐的收益要分四层给木沟村,因为木沟村的村民超过渔村一大半所以之后木沟村的花生、棉花的产出只用分两成给渔村。
  这样解决渔村的人也是愿意的,毕竟他们只有一个制盐的办法,木沟村以后可有棉花、甘蔗、花生三样赚钱的东西。
  敲定好分粮食的办法之后,仲父直接给大家分了今天带回来的粮食。
  一千一百四十斤粮食,木沟村的人分走四百五十六斤粮食,这四百多斤粮食再按照人头分。
  虽然粮食只有五百斤,不过大家还可以选择布币或者布匹,总归仲父没有让他们吃亏就是了。
  虽然这个分法还有些不公平,毕竟重劳力和老弱妇孺干的活计、出的力肯定不一样,但是现在还有大把的事情没有理顺,事出从权,这次只能怎么简单怎么分了,之后仲父准备让木沟村的几个年长者代为监管,记录木沟村人每天的劳动情况,作为下次分粮的依据。
  最后五百斤粮食、仲父家里存着的十来匹布,全部都换了出去。
  没错,就是换了出去,尤其是渔村的人,家里有了存粮之后,宁愿不要粮食和布币,都要换几尺不回去给家里人裁新衣裳。
  有些这次分到的粮食不够换的,还回家取了存粮来换。
  反正他们的盐现在已经有了稳定的去处,只要他们一日不停的煮盐,这粮食就不会缺,不担心饿肚子之后,大家又琢磨着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了。
  衣食住行,这食不用担心,下一个琢磨的不就是穿了吗。
  裁一身新衣服也用不了几尺布,他们煮两、三天的盐就够换几尺布回来了。
  散会之后,渔村、木沟村的村民拿着粮食和布匹,都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这么好的日子,是他们以前想都没想过的。
  分到了一次粮食之后,大家的心都定了不少,尤其是他们的海盐能够直接换给夷伯候之后,大家煮盐的热情之高涨。
  渔村所有人都添置了好几口陶锅,平常白天一般都是五、六口石灶一起开火,出盐率瞬间就上涨了好几倍。
  就连仲父,也在屋子旁边新修了两口石灶,由季奵和仲和一人盯着一处。
  不过这么疯狂的煮盐方法,也让木沟上上的树木遭了殃,仲父不是浅视之人,当即让木沟村的人砍柴的时候在山上收罗小树苗,把那些长得太过密集的树苗适量的往周围移植,从而增加这些小树苗的成活率。
  好在木沟山够大,渔村的人也只用在秋冬两季煮盐,等到春夏就要修嗮盐池了,只要熬过今年冬天,明年木沟山上的树木能有将近大半年时间休养生机、恢复生态。
  一个月之后,夷伯候门下的富商来渔村收粮食的时候,发现原本侯爷所说的两千斤海盐,变成了整整一万斤,为了装这些海盐、渔村、木沟村村民家里的所有箩筐布袋子都拿出来了。
  富商只带了一万斤粮食,一千枚布币,只能悻悻的装了两千斤海盐,剩下的要等他明天把粮食或者布币拿来了才能运走。
  富商回城之后立即去见了夷伯候,听到仲父管的那个渔村一个月就产出了一万斤海盐,可把他高兴坏了。
  “正好这几天我准备动身去王城给天子送滨城的年贡,明天你去渔村把粮食拉回来之后,跟着我一起去王城。”
  夷伯候是有名的穷侯爷,往年送年贡的时候,因为他总是万年不变的送天子一些珍珠、珊瑚,所以总是被人指点的几个封地贫瘠公候中的一员。
  可是他也没有办法,以前滨城内要说产出比较上得了台面的东西,不就是海里的这些东西吗?
  相比常年坐冷板凳的他,盐城的煊侯每次去王都都是被众多公候捧着的。
  如今他有了海盐,情况恐怕就不一样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