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 莫欺少年穷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谁规定读书考取功名就一定是唯一的出路?
  而每日清晨,整个庄园的孩子,不分何种专业。
  都要集合在高台之下,进行强身健体的五禽戏,或者一些简单的增加体质的锻炼。
  拥有强健的体魄,是成功的基础!
  当走进上课的内室时,可以看见学子们坐着的桌子都是围成一个圈,众星拱月的围着中间的讲台。
  围成一个圈,就避免了前后排课桌距讲台的相对距离。
  所有桌子和中间的讲台距离都是一样的,这样不仅利于教习监督学生上课。而且能让学生更加接近教习,提高听课效率。
  而书院内还设置了一所奇怪的机构,名曰陶朱馆。
  陶朱,指的就是陶朱公,商圣范蠡。
  自古士农工商,商贾乃是末流,而李金桂就要敢为天下先,将知识转化为金钱。
  在陶朱馆,任何有创意的点子,或者创新的发明或物品,都可以在此处变为现银。
  读书人总说商贾身上都是铜臭味,但他们自诩为清高的卖字画附庸风雅不也是买卖么?
  在陶朱馆中,学院与各大商行,以及诸多的商户展开深度合作,能将学子们的发明和创造变为赢利点。
  使得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明创造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
  而商行获得独家的售卖和制造权,双方互利共赢。
  哪怕是一针一线,只要有精湛独到的工艺,都能通过商行销售,从而获得收益。
  千百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一死理,一直死死地压制着世俗对士林阶层抛出的橄榄枝。
  从来没有人为天下先,提出质疑,而李金桂则要做第一个打破这一壁垒的女子。
  迟早有一日,她会让那些迂腐的匹夫汗颜。
  况且学院运转也是需要资金投入的,通过和商户的变现分成,可以解决资金周转的问题,其实是三赢的局面。
  没过多久,朝廷颁布的鼓励私塾诏令就晓谕全国。
  雍正十三年八月。
  令李金桂始料未及的是,当初自己只是一念向善之举,竟然换来了今天的局面。
  这才几年的光景,她创立的书院在众人的扶持之下,俨然成为了大清第一私塾。
  书院在李金桂的倡导下,奉行不拘一格降人才,宽进严出的教育政策。
  除了孤苦伶仃的孤儿免费,凡是寒门子弟入学,都是要交纳一定学费的。
  但学费低廉,一般的贫苦家庭通过开源节流,多少都能凑齐。
  然而就算是要收费,仍然有大批的寒门子弟踊跃入学,因为学院每年都有丰厚的奖学金。
  若是勤奋向学,成绩优秀的学子往往还能通过获得奖学金额外贴补家用。
  在学院中,陈朱理学,孔儒思想这些,都被李金桂刻意的弱化了,她侧重于学子的实践和技艺层面的发展。
  她坚信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学院的优势不在培养想要成为名士大儒的学子。
  她只能剑走偏锋,授人以鱼,不如归而结网,授之以一技之长谋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