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不甘心的西夏

  这是一个神秘的民族,突然间横空出世,创造出一个国家后又被历史的灰尘封了近六百年,它的密码鲜为世人所知。
  这个消失的王朝,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出于身游牧部落,却尊孔子为帝。于马背上长大,但信奉儒家文化。
  在后世,有一个生着黄|色头发蓝色眼睛的西方人,在华夏西北一座名为黑水城的地方,意外的发现了一处被尘封的遗迹,从此打开了一个神秘王朝的大门。对于世人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埋藏了六百年之久的地下图书馆。陌生的文字,精美的佛像,绚丽的绘画,不计其数的典籍文献。
  随之这些无法用金钱估处与衡量的宝物,被偷运到一个被后世称为北极熊的国家里。
  后世的汉学家通过这些藏于异国他张博物馆中的文献,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这些文献出自古代华夏一个名字叫做西夏的王朝。
  历史上曾经与辽、宋三国鼎立的西夏国,在淡出历史的数百年之后,再次重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
  “众位卿家,如何看待我朝与南朝议和之事?”
  夏国大内皇宫金殿的御座上,对外自称国主对内自称皇帝的夏崇宗李乾顺正一脸凝重,看着立于殿中的一众大臣。
  遣往大宋议和的西夏使节面对宋朝提出的议和条件,根本无法做主,只好将大宋提出议和的条件传回西夏国内奏请夏崇宗做主,转眼间便己经过去了半月的时间。
  话说宋夏两国交战百余年来,夏国何时吃过这般大的亏,以往便是战败或是撑不下去了,只需向宋朝递个降表,于表面上做个服软的瓷态,再央求北边的辽国从两间斡旋,这和也便议成了,之后还能从宋朝那里勒索到名为岁赐的不少好处。
  但这一次不同了,大宋胜了而且是处于压倒性的胜利,更是狮子大开口的提出议和条件,面对如此难以满足的条年,夏国朝野上下议了半个月也没商议出个所以然来。
  “我大夏近年国库空虚,如何满足南朝皇帝提出的议和条件!”
  “南朝所提出的议和要求,是我大夏数年财赋收入之总和,若是与了南朝,我大夏国怕是会一蹶不振。”
  “依臣看,那南朝皇帝实在可恶,根本就没有与我大夏议和之诚心!”
  ……
  听到皇帝问话,夏国一个个文臣奏道。
  提到了议和之事,夏国君臣一愁莫展,长吁短叹己经成了殿中的主旋律,并没有任何实际解决的办法。
  关于议和,大宋提出的条件可以说是狮子大开口,朝野上下对宋朝所提的条件皆是愤怒无比,奈何有数万被俘士卒掌握在宋朝手中,可谓投鼠忌器,然这些年夏国与宋朝屡屡交锋,野战精锐损失殆尽,兵源上己处于捉襟见肘之势,国内士卒仅够守卫疆土,至于再想出征他国,那必须要大规模的从民间征发兵伇。
  当年无论是夏景宗李元昊,还是大、小梁后,都从夏国征发超过五十万的军队进攻大宋,但这五十万军队里有着很大的水份,五十万军队中只有十数万是真正的进攻部队,其余三十多万只能说是由民夫组成的后勤部队。
  在对宋作战中,李元昊便是三战三胜,战争红利也抵不过因国力消耗而引发国内的一系列的矛盾与不稳定,为此不得不向宋朝议和并且自去帝号;至于大、小梁后对宋作战失利,更引发国内剧变。
  有了前面的三次教训,夏崇宗李乾顺心中清楚,孤注一掷的大规模从民间征发兵伇与大宋开战,下场绝对会凄惨无比。
  党项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又是以武立国,自然不缺勇武之人,更不像大宋那般重文轻武,出现文臣压制武臣的局面,很快一众武臣们便暴起起来。
  “那些宋人如今连辽国的面子也不给了,他们难道就不怕我大夏与大辽联兵攻打他们么?”
  “鉴于那南朝怠慢我朝与大辽使者,臣求请陛下递国书与大辽皇帝陛下,不如两国联兵出兵南朝,瓜分了那南人的花花世界!”
  “我党项人生来便是挺直胸膛的英雄好汉,何曾做过奴颜屈膝的奴才,臣愿出征南朝,马革裹尸!”
  “乌桓说的对,末将愿战死沙场,也不想臣服南朝,想当年我朝景宗皇帝立国时是何等英雄,只杀的那南朝丢盔卸甲、溃不成军,闻我大夏兵威心惊胆战,今我大夏一片议和之诚心,却不想却被南朝屡屡刁难、怠慢,我党项男儿自然当效仿景宗皇帝!”
  ……
  看到武臣们发飙,夏国的一众文臣们极是识趣的闭了嘴,对此文臣们心里也是无奈的很,这些武将们都是些有勇无谋的莽夫,性子素来暴烈,听不得相反的意见,若是辩驳输了使起性子,与对方翻脸也是常有的事。
  西夏立国百年,在金殿上武将殴打文臣的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而且武将中有不少皆出身于国内的部落大族或是门阀贵族,便是连皇帝陛下也要忌惮一二,所以文臣挨了打有时也是白挨。
  “伐宋之事当从长计议……”看到一众武将们暴起,夏崇宗李乾顺只得无奈应付。
  每次朝堂上提及宋夏议和之事,总是出现这种局面,最后变成不了了之。对此夏崇宗李乾顺很是感到无奈,答应宋朝的议和条件,不仅会使大夏国力空虚,而且夏国国内部落大族与门阀们也不会同意,但与大宋打上一仗,西夏没这个底气也没这个本钱。
  每次提及宋夏议和之事,朝堂上皆是出现这种局面,久拖不决也不是办法,倾向与大宋再战的枢密院枢密使宁利多出列奏道:“陛下,关于议和,臣认为那南朝之所以漫天要价,是因为不想与我朝议和,所以还请陛下断了议和的念头,准备与南朝再战罢。”
  见枢密院奏毕,西夏军队名义上的最高武官,太尉隆索也是出班奏道:“陛下,宁利多大人说的对,南朝虽大,但汉人多文弱懦弱,虽然此前胜了我大夏几次,最多也不过是侥幸罢了,臣愿领兵出萧关与南朝一决雌雄!”
  “陛下,臣愿也领兵出征!”
  “陛下,臣的这条命宁愿殒落在疆场上,也不愿憋屈的死在朝堂中……”
  ……
  西夏的一众武将们从开始便反对议和之事,听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与武官最高长官出面奏请,位于右列的一众西夏武将们再次纷纷激愤昂扬。
  看到这种朝堂上出现的这种局面,夏崇宗李乾顺无奈道:“诸位卿家,此事当从长计议!”
  有看官会惊讶西夏国内居然也会与大宋一样,在官制上也设有枢密使与太尉等职脱皮。
  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因不堪吐蕃等族的侵扰,于唐朝时内附迁居陕北,后因平乱有功拓跋氏被唐帝封为夏州节度使,民族底韵并不深厚。李元昊立国后,看宋、辽皆有现成的制度可以遵行,便使用了拿来主义,在军队中仿效辽国建充,于官制上仿效宋朝。
  “陛下,拿主意罢,我大夏岂可被南朝轻慢如此!”
  “是啊,陛下,拿主意罢,我大夏就算与南朝拼个鱼死网破,也不能让那些卑下的南人如此侮慢我等!”
  “陛下拿主意罢!”
  “陛下,与南朝鱼死网破虽有些得不偿失,但只要我军取得几场小胜,便足以威慑南朝,足以以战促和,令那南朝皇帝不敢轻慢我大夏!”
  此时不止是武将们失去了耐心,便是一众文臣们也有激进之人附和武将之言。
  ……
  看到夏崇宗又是一副拖延模样,又见连枢密使与太尉皆先后出言言战,在议和之事上失去耐性的一众武将紧紧的逼问着,大有不得到夏国皇帝的答复誓不罢休的姿态。
  看到一众武将们逼迫皇帝,还有些理性文臣们想上前劝止,却又犹豫了下来,这些武将们蛮横且不讲理,逼迫皇帝不成,弄不好将气发|泄在自己这些文臣的身上,自己这些人挨了打还没处诉苦去,这才最最悲催的。
  “众位爱卿……”夏崇宗李乾顺被一众武将逼迫的无可奈何,不得不从龙椅上起身来安抚一众情绪激动的臣子们。
  “汝等这些身为臣子之人还知道臣子的本份么,竟然如此逼迫皇帝陛下!”
  就在西夏朝堂上一众臣子群情激愤,皇帝无可奈何之际,只见一道身影从后殿走了出来,目光中带着一丝阴冷,扫视着朝中的一众臣子,语气甚是冰冷。
  正在逼迫皇帝的一众西夏臣子闻言,将目光投了过去,打量着这个从后殿走出来之人。片刻后,有正在火头上的武将开口问道:“阁下是何人?竟然这般不知规矩,不声不响的出现在我大夏国的金殿之上。”
  “臣见过皇帝陛下!”那人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向丹墀之上拜道,随后目光扫过殿中文武两班,稍稍作礼,言道:“大夏国皇城司皇城使没藏兀,见过诸位大人!”
  前文曾说过,西夏将宋朝的官制全面照搬了过来,经历百年的演|变与反复精简增删,从二十四司变成了十六司,但做为负责刺探情报的机构皇城司并没有什么变化,而且地位却越发的稳固,更显的超然起来。
  西夏是个尚武的国家,无论是世俗百姓还是朝廷官员,皆透露出几分以强者为尊的味道,但提起皇城司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夏国行军打仗,将领皆离不开皇城司的情报支持,甚至西夏皇族之间的争斗,皇城司在里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夏国皇城司给那些听闻过皇城司名字之人的感觉也是神秘己极。
  行军打仗,夏军将领时常得到皇城司在情报上的支持,但对于西夏军中将领而言,皇城司中的那位不见首尾的皇城使却是神秘异常,甚至自大夏开国至今,极少有朝中官员亲眼见到过皇城司主官,甚至有坊间传闻,皇城司经常替皇帝陛下做一些见不得光的脏活,干掉那些不听话的臣子或是国内门阀,手段更是多种多样。
  正因为如此,西夏历任皇城使的身份才越发的显得神秘,也令西夏文臣武将们忌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