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章 传承工艺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体现大唐王朝昂扬进取、独特创新、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人文心态和博大宏放的社会心态。
  这种瓷器始见于唐代,宋代逐渐衰落,元明两代偶能见到零星器物。
  其主要产于唐代的巩xian窑、shou州窑和宋代的ci州窑,其造型不多,主要以生活用器为主,随葬品次之。
  这里的绞胎器主器型主要有碗、盘、枕、高足杯、小罐及和骑马射猎俑,以长方形的绞胎花枕较为多见。
  可以说各种颜色的都有,从此也可以看得出,当时这条船的船主,是特意挑选的,所以进的货很齐全。
  韩孔雀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看这里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的绞胎瓷,还真是赏心悦目。
  “看来这伙人当中有懂行的啊!”看着一件件代表当时技艺巅峰的作品,韩孔雀不得不感叹。
  虽然单独摆放出来的瓷器不多,但每一件,都是这个器型当中的巅峰之作。
  翻看着桌子上的资料,对比着架子上的瓷器,韩孔雀一边看,一边欣赏。
  “咦?这是绞胎瓷的制作工艺?”韩孔雀有点震惊的看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的很明显是绞胎器的制作工艺。
  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是我国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发明创造的,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
  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
  虽然,目前对绞胎器的起源、技法、产地以及分期断代等问题,已有少数学者作了初步探讨,而对绞胎器的专门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况。
  实物资料的缺乏限制了研究的展开与深入。
  “难道是因为这些绞胎瓷,让这伙人有了深入研究的机会?”韩孔雀开始仔细查看这里面放的一些资料,也许还能有所收获。
  看了一会儿,韩孔雀对绞胎瓷也有了一些了解,所谓绞胎是将深浅不同的两种胎泥,相间绞合在一起,然后按坯成型出现粗细不等的纹丝状花纹。
  胎上有用黑、白、褐三色相间类似木纹的纹理,再施透明釉。
  制作时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必须考虑几种泥的膨胀系数一致,以保证干燥和炼制中不变形、不开裂。
  通过考证实物资料,分析绞胎断面及纹胎的形成,从绞胎工艺来讲,韩孔雀认为,绞胎工艺分三种类型,即通体绞胎型、主体绞胎型和局部绞胎型。
  通体绞胎型——这种作品是通体绞胎,浑然一体,纹理多呈木纹状,线条流畅,变化多端。
  如旁边那件黄釉绞胎三足盘、长方形绞胎小枕,宋代绞胎小罐,绿釉绞胎枕等,都是这一类型。
  主体绞胎型——这种绞胎器的纹理同通体绞胎器一样,应用于器物的主体部分,如碗、钵、盆的大面积腹部,而口沿或圈足则是用单一色的灰白胎相接在绞胎主体上的。
  这种工艺,应该是博山大街窑出品,这个笔记本上,对这些有着详细的记载,上面清楚的记录着,博山大街窑出土的所有绞胎器采用了这种镶接工艺。
  局部绞胎型——这种绞胎器采用的是镶嵌工艺,即把绞胎部分揉成花朵、团花、菱形等规矩图案的泥条,然后把泥条切成若干单元片,镶嵌在所炼制的瓷器表面上,形成局部绞胎图案的瓷器。
  魔都博物馆的“杜家花枕”和圆角长方形花枕、旅顺文物店的绞胎团花枕、宁波出土绞胎团花青瓷枕、河南博物馆的“咸平元年”绞胎团花舍利匣等,都是这类绞胎瓷器。
  绞胎工艺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整器拉坯成型,这种方法因胎泥花纹难以控制,所以很少见。
  唐懿德太子墓中出土的一件绞胎骑马俑,人马全是绞胎,还有这件卧羊是稀有而珍贵的品种。
  二是将搅胎泥切成薄片,贴在已成型的器物外面,或做成云朵、花卉状贴在器物的一定部位。
  器物内外壁绞胎由表及里,内外相连,因此,内外壁呈现的绞胎纹样相同。
  其工艺是把加工过的坯泥经过多次重叠兼合成坯再纵向切片,再拼接,然后手工挤压成型,绝非轮制拉坯成型。
  如绞胎枕的制作,它是将绞胎泥切成薄片在坯胎表面敷贴、黏合一层绞花泥片,坯胎内层则为素胎。
  绞花则占器物胎体厚度的13。
  多次重叠糅合成坯再纵各切下已形成任意蟠屈、恍若行云流水又纹理清晰的瓷泥切片,用以制成不同器形的绞胎瓷器坯体,先入窑素烧,烧出正品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后,入窑焙烧至800c~1100c左右而成,这种烧制工艺与《中国陶瓷史》所推断的结论相吻合。
  在唐代尽管制作绞胎器的瓷泥釉料丰富成本较低,但由于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工艺较为复杂,费工、费时,所以绞胎、绞釉瓷器产量很少,保留下来的更少。
  所以现在每一件完整器型的唐代绞胎瓷器,都价值不菲,近几年来,各大拍卖会上常有绞胎的枕、碗、盘等器物出现,其价格几十万元、上百万元。
  因此,绞胎器赝品也越来越多。
  “我次奥,这么多绞胎瓷居然很多都是假的?”看到这里,韩孔雀也有点傻眼。
  他刚才只顾得震惊了,完全忘了绞胎瓷在唐代也算是稀罕物,怎么可能有几十万件被一个外国商人购买到。
  现在看了这个笔记,韩孔雀才发现,这伙沉船海盗是真的厉害,他们里面既有考古学家,也有工艺大师,这里面的瓷器,很多都是用碎瓷拼凑修复起来的。
  当时他们发现这艘沉船之后,沉船保存的很完整,但里面的瓷器,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也就是在修复这批瓷器的时候,他们发现了绞胎瓷的制作工艺。
  韩孔雀找到一只密封的黄金梳妆盒,这里面就藏着全套的绞胎瓷制作工艺,是当时那个阿拉伯商人,通过贿赂大唐官员,购买到的技术资料。
  只不过他比较倒霉,还没有把这些资料带回家乡,他的船就沉没了。
  虽然这里的瓷器不全是真品,但韩孔雀却是更加感兴趣了。
  什么时候都是物以稀为贵,东西少了,并不意味着这批宝藏的价值就降低了,更何况这里还有绞胎瓷的制造工艺。
  看着摆放在一起的绞胎碗,真的是难辨真假,真品与仿品,一时之间韩孔雀也分不出来。
  不过,这种挑战,韩孔雀是最喜欢了。
  仔细研究了一下技术资料,韩孔雀随手拿起一件绞胎碗,这件应该是赝品。
  只是看胎釉,韩孔雀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绞胎瓷的胎是骨,釉是衣,绞胎器真品胎体造型深厚自然,胎壁薄厚均匀自然生动,千变万化,流动感极强。
  器物一般施黄透明釉,釉面厚润,晶莹剔透。
  绞胎瓷器的圈足或钵底往往是露胎不施釉。
  个别器物施釉不到底,致使器物下半部分严重露胎。
  釉是陶瓷的外衣,绞胎真品的釉层薄呈淡黄色代代胎底处无釉,有垂釉现象,开片处有土漫,釉层表面光泽自然。
  黄釉色泽金黄,富丽堂皇,极具气派;绿釉清爽悦目,有温柔恬静之美。
  然而唐代人当时贵重黄金器,故绞胎以施黄釉多见,罩绿釉少见,其他釉色不见,这是时尚使然。
  但从后来明清时期黄色成为宫廷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间不得生产、使用这一事实上可见,唐人眼光是非常超前的。
  有的绞胎体还在口没处施一圈绿釉,与唐代其他窑口瓷器胎体特点一致,无釉露胎处,因真品使用高岭土作胎,胎质细密,胎色洁白,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瓷泥分别为“棕红或浅褐”与“牙白或浅黄”胎质粗硬,白中带粉红色。
  但大多数唐代绞胎瓷真品用手叩之,胎体所发音低暗哑,手感适中,开片自然,略微上翘为地下遗存年代久远所致。
  赝品绞胎造型过于规整,胎壁不是比真器薄就是比真器厚,不是过轻就是过重,无釉露胎处,着色极不自然,两色瓷泥分别为“棕褐”与“纯白”色,胎质淘炼过于精细,用手叩之胎体,发声清脆,为留存年代较短所致。
  其实真品和赝品的纹理也是不同的,绞胎陶器真品表面纹理自然生动、变化万千,流动感极强。
  绞胎陶器仿品表面纹理生硬死板,无变化感即使是仿制水平较高者,其纹理滞感突出,线条不明朗、不流畅,杂乱釉色过于均透。
  还有吸水率,用棉签蘸水涂抹胎体或胎骨断面,比较器物吸水性,真品唐绞胎陶器的胎料因经过精心的淘洗,陶土颗粒细,密度大,吸水率不是很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