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卢象升的提议

  “离城野战,此乃建虏之所长,我军之短也。以彼之短,攻敌之长,非良策也!”
  崇祯皇帝一听这话,顿时就心中来气。要按照这样说的话,那还和建虏打什么鬼,就永远要被动挨打了!
  不过他也很快就静下心来,这事儿又不是才知道,现在正在训练的新军,不就是为了能和建虏野战么!只是很可惜,新军才刚开始训练,赶不上这场战事了。
  曹化淳说完这些话后,就闭口不语了。他瞧着那几个人看着他的眼神有点奇怪,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不过他就当看不到,这事儿无须向他们解释。
  看到崇祯皇帝的眼睛扫向自己,闵洪学先放下孙承宗有没有附身曹化淳这个事儿,向皇帝躬身一礼奏道:“臣以为,如要击溃莽古尔泰之军,我大明当从数量上获取优势。可如此一来,粮草亦是问题。”
  这也就是说,他附和孙承宗的说法了。崇祯皇帝想着,便又看向下一个。谁知没等申用懋说话,满桂已经先开口说道:“陛下,末将愿为先锋,前去和莽古尔泰决一死战!”
  他的意思是关宁军野战不行,他满桂愿意去野战。对于他的这份表态,崇祯皇帝赞许地点了点头。
  但兵部尚书申用懋却立刻反对道:“忠勇伯刚接掌京营未久,如能和建虏野战,年前战事时即刻和建虏野战了!臣不信京营军力,就一个月的时间,就有突变。”
  满桂一听,想要反驳下,可申用懋说得也是在理,记起自己能与建虏野战的家丁早就消耗得差不多了,又没法反驳出口,顿时,一张络腮胡子的脸涨得通红。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刘兴祚开口了:“卢中丞以为,山海关方向亦可虚张声势,做全力支援朝鲜,准备攻打沈阳之势,而后他出兵偷袭建虏腹地,以此完成围魏救赵之举。”
  众人一听,皆看向刘兴祚。得,卢象升也附身到刘兴祚身上来了?
  他们还没说话,刘兴祚又继续开口道:“卢中丞以为,不必顾及东江之军。他可趁建虏大军未全至朝鲜之际,先行向朝鲜征召船只待用。而后令皮岛做好严防建虏攻打的准备。如此皮岛应当无忧,他亦可安心围魏救赵之事。只是东江可用于远袭的骑军不到两百骑,如若加上步军的话,又怕建虏回师时,撤之不及。”
  以前毛文龙时代也是没有骑军的,不过他本能地也精于游击战,有辽东大地上的汉人通风报信,知道建虏虚实,一击就走,倒也还好。
  不过建虏发狠之后,比如第一次朝鲜战事的时候,毛文龙就损失惨重。另外,建虏为了对付毛文龙这支游击队,把沿海的百姓都撤往了内陆,沿海一带成为禁区。这样通风报信的汉人就少了,且步军要走更远的路去偷袭,要是情报掌握不精确的话,很容易被建虏骑军追上。
  因此,如今要进入建虏腹地进行游击战的最佳方式,是有一支特种骑军,也就是卢象升之前想组建的部队。只是他也才到东江而已,还没来及组建,也还没有资源去组建。趁着这个机会,卢象升便把这事儿提了出来。
  崇祯皇帝听了,觉得卢象升的法子不错,便看向底下几人问道:“诸卿以为呢?”
  申用懋看了同僚一眼,稍微一犹豫,便躬身奏道:“陛下,山海关倒是有骑军,不过……”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也明显了。崇祯皇帝一听,便看向曹化淳问道:“孙卿以为呢?”
  曹化淳稍微躬身回应下,表示转达信息了。在等了一会后,就见他回复道:“孙督师回应,言卢巡抚有此心的话,他可派五百骑军过去。”
  说到这里,稍微一停,他又马上补充道:“孙督师说能运骑军的船队一次运送五百骑军,已是极限了。”
  要真这样的话,卢象升那边满打满算也就七百左右的骑军,这个兵力还是有点少了。崇祯皇帝和殿内诸臣都意识到这点,一时沉默无语。
  但刘兴祚却开口说道:“卢中丞以为,能多五百骑军,当可一试。”
  一听这话,闵洪学眉头一皱道:“区区七百骑军,无法攻城,不能击敌之必救的话,如何行围魏救赵之实?”
  这话说得也有道理,崇祯皇帝和其他人听了,一时沉默无语,皆在想对策。
  最终还是刘兴祚打破了沉默:“卢中丞以为,七百精锐骑军的话,当大有所为,只要我大明军队踏足辽东腹地,必能造成恐慌,而后卢中丞见机行事,或虚张声势,当能逼建虏求援,达到围魏救赵之实。”
  崇祯皇帝听得一喜,连忙补充道:“如此一来,还能给辽东不甘被建虏奴役的汉人以信心,也能多少给建虏在辽东的统治增加麻烦。只要这种势头能保持下去,当能让建虏疲于辽东本地之事,减轻大明边情。”
  他这是从人心上进行推演了,也算是合理合据,这让武英殿内的几个大臣,当然,除了满桂之外,都很是吃惊。他们没想到,皇帝年纪轻轻,对人心之熟悉,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臣以为,或可一试!”闵洪学首先表态,算是赞成这个围魏救赵之举了。
  申用懋也是点头,跟着奏道:“臣附议!”
  崇祯皇帝从他们看向自己的眼神变化和态度转变上能判断出他们心中的想法,他不由得心中微微一笑。这种事情,只要参考下后世的抗日战争,有实际例子可靠,推断出这种事情一点都不稀奇好不!
  不过他也不可能说出来,只是转头看向曹化淳道:“孙卿尽快排出五百精锐骑军,可否?”
  他特意加上了“精锐”二字,用以提醒孙承宗。倒不是怕孙承宗敷衍,至少在他看来,孙承宗在大局观方面,还是有的。
  在他牵头的这个会议下,召集得又是前线掌兵大臣和朝中知兵大臣,大家摆开了议事,皇帝亲自参与,这事儿基本就这么定了。在又讨论了一些细节后,方案便最终定了下来。
  不过崇祯皇帝还有一点,并没有给别人说。这个具体还得再说,只要用好了,肯定能让建虏哭一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