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9章 对倭策略的改变

  梅川尚艺的话音一落,大殿内的文武百官都不由得愣住了。他们没想到,这名倭国来的使者,竟然答应得如此干脆!
  作为一国使臣,说话做事可都代表自己的国家。如今在正式的朝会上当众承诺,这可不是能反悔的事情!
  一直以来,听说倭国有得是银子,没想到,原来是真的,有官员这么想着。
  但也有官员更深入想了下,隐隐感觉到这倭国使者消息闭塞,或者还以为大明是以前的大明。
  说来也是,以前的时候,大明一年国库的收入也就两百多万,最高也到三百万两左右,以至于朝廷穷得叮当响,连边军军饷都发不出来。
  虽然朝廷一直想革新,想增加财赋收入,可几代皇帝一直都没有能很好地改变这个局面,就算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也没有例外。毕竟,大幅度提高国库收入,真是太难了!
  谁能想到,自从当今圣上登基以来,大明竟然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谁能想到?谁都想不到吧!
  这么想着,他们不由得都瞅向户部尚书毕自严。毕尚书没有直接说赔偿多少银子,而是说如今国库收入的一半?这是给倭国使者挖坑啊!
  想到这些人,他们再看向这个倭国使者,见他还松了口气,似乎还有点自得样子,不由得心中有点同情。他们有点难以想象,这位倭国使者知道了如今大明国库一半的收入是多少,不知道会是怎么样个心情?
  呵呵,估计想死的心都有了吧!不过就算死了也没用,这是相当于两国之间的约定,死了难道就能反悔?
  坑,真得很坑!不知道倭国掉到这个坑里,还能不能爬得上来?
  想到这里,这些官员却又纳闷了,这么坑人的事情,似乎有点不像毕尚书的为人啊!
  他们猜对了,这其实是崇祯皇帝授意的。
  德川幕府一直在搞闭关锁国,又因为之前的关系,更不会主动前来了解大明。因此,大明的印象,估计至少停留在十几年以前。
  本来的话,倭国使者前来大明,路上看到大明发生的变化,应该也能警醒一点。毕竟经济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
  但是,崇祯皇帝却让厂卫暗地引导大明各地百姓把他们对倭国的不满发泄出来。因此,倭国使者这一路过来,因为大明百姓的围攻,一直躲在车里不敢出来。不但传递给他有关大明对倭国的仇恨,还让他消息闭塞,基本上还是处于对大明新变化一无所知的地步。
  正是有这种种铺垫,在有求于大明的时候,一心想着解决倭国和大明的历史恩怨,才能让倭国使者这么轻易就跳进了毕自严的这个坑,却还在沾沾自喜。
  崇祯皇帝在御座上看着松口气的梅川尚艺,冷声说道:“虽然太祖曾有言,倭国乃是不征之国。但是,朕以为,要是太祖知道倭国竟敢有觊觎大明之心,和大明为敌,相信这不征之国也会改为征讨之国。朕宽宏大量,给了你们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一年之内,兑现诺言,有赔罪诚意,希望你们能珍惜之。如若你们依旧我行我素,无信无义,无视我大明,当我大明是冤大头,朕不介意亲征,踏平倭国。明白么?”
  听到这话,那些多想一些的文官武将一下子恍然大悟,他们听出来了,毕尚书之所以那么挖坑,肯定和皇上有关!
  这么想着,他们看看倭国使者,又看看皇上,不由得都心中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是皇上的臣子,否则一如这个倭国使者一样,被坑了还在帮着数钱!
  果不其然,梅川尚艺一听崇祯皇帝的话,立刻抓住机会表态道:“请陛下放心,一年之内,我王必定来天朝上国觐见赔罪,肯定带了足够的诚意而来,绝不会食言。“
  崇祯皇帝听了,点了点头道:“机会给你们了,好自为之吧!”
  说完之后,他便站了起来,转身就走。轮值太监一见,便尖声大喊道:“陛下回宫,退朝!”
  剩下的事情,自然不用皇帝过问,要不然,还有臣子干什么!
  文武百官恭送崇祯皇帝走了之后,全都转身看向倭国使者。
  梅川尚艺一开始还沾沾自喜地,大明这些官员如此仇视,结果自己拿话逼住大明皇帝,最终定下了一个解决事情的办法。有皇帝的话在,这些官员,还有外面的百姓什么的,就算再仇视又如何,难道敢违抗圣旨不成?
  不过慢慢地,他就感觉有点不对了。因为他发现,这些官员看他的眼神,似乎有点怪!
  一时之间,他也想不明白,到底哪里不对?大明皇帝都已经拍板,板上钉钉了啊!
  梅川尚艺跟在鸿胪寺官员的身后往外走,仔细琢磨着,该不会他们以为天皇不会来大明?如今国内局势已经很紧张了,为了倭国的未来,德川将军肯定会说动天皇来大明赔罪的。那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大明官员这么看自己?
  纳闷了一路,等走到紫禁城外,准备要上轿子时,他终于回过神来,该不会是赔款金额有问题吧?可就算上下相差几十万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相信幕府将军也能拿出来的吧!
  有点疑惑着,他便开口问那名鸿胪寺官员道:“这位上官,请问下,不知道天朝上国一年的国库收入是多少万两银子?”
  “多少万两?”那名鸿胪寺官员一听,先是稍微诧异一下,继而恍然大悟,看着梅川尚艺的脸色变得份外精彩,转过身,面对梅川尚艺,一字一句地大声说道,“我大明去年的国库收入是两千一百万两多,今年看情况,应该更多,至少增加两成……”
  他的话还没说完,梅川尚艺的脸色就变了,也顾不得礼貌不礼貌,连忙打断问道:“多少?是我听错了么,两千一百万两多?”
  “呵呵!”鸿胪寺官员笑得很开心,生怕梅川尚艺听不明白,再次一字一句地说道:“两千一百万两多,你没听错!”
  他这话说完,梅川尚艺顿时懵了。他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些官员都用那样的眼神看着他,两千一百多万两啊,就算一半,那也有一千多万两,自己一口就答应下来,说是没问题。这……这……
  要知道,石见银山的白银年产量,最高也就八十六万两左右。虽然德川幕府掌握倭国已经有些年了,但是,石见银山的产出,并不是全部都存着的,每年都要开销的。一千多万两白银啊,如今国内还是战时,更是要用钱的时候,这钱,怎么可能拿得出来?就算用别的东西来折算银子,那恐怕也要把倭国刮干刮净了。德川将军能答应么?
  想起自己在大明皇帝面前,一口应承下来说没问题,梅川尚艺便感觉天昏地暗,双腿一软,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那鸿胪寺官员一见,冷笑一声,低声说道:“竟然敢拿老眼光看我大明,活该!”
  不说梅川尚艺醒过来之后如何,就讲崇祯皇帝此时回到后宫,心情很是不错。
  在朝议上定下了有关倭国的解决方案,这算是两国正式商定的了。如此一来,只要倭国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那是倭国的问题,大明再要做出什么事情来,不管朝野上下,都没法再说什么!
  如此一来,大明就将师出有名,倭国,必须要灭掉!
  不过,有些事情,自己也该催一催了。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进入聊天群,首先下旨给辽鲜水师统领李芝奇,让他加大给九州建虏的压力。
  多尔衮一直比较磨蹭,这都拖到五月底,马上就六月初了,结果还没有发起跨海战役,这可不行!
  原本的时候,崇祯皇帝只是想着,逼迫满清余孽去抢石见银山,德川幕府肯定不会同意,双方就会大打出手。可倭国使者来了之后,他就改了注意,决定帮助满清余孽打败德川幕府。
  当然了,这个帮助肯定不是出兵,而是利用在江户那边锦衣卫密探所探听到的情报,通过钱富贵透露给豪格,多少会增加满清余孽的胜算。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第一,豪格要能不断取胜,这样就能提高他在满清余孽中的威望,加强他的发言权,让他有更多的资本不服多尔衮,能分庭抗礼,从而达到削弱满清余孽实力的目标。钱富贵在这其中,就担任以前范文程给皇太极的角色。不过钱富贵不是出主意对付大明,而是对付倭国,这是完全不同性质的。
  第二,倭国要是败于满清余孽手中,那大明再出兵从满清余孽手中打下倭国,这自然就是大明的了。加上倭国连吃败仗,就不可能拿出一千多万的赎罪银,这双管齐下,就算老顽固都没什么话好说。
  第三,满清余孽对于倭国来说,是外来的人,他们要想占领倭国并消化掉,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如此一来,大明军队攻打倭国的时候,其实对手选择满清余孽,会比选择德川幕府更好一点。通过钱富贵和吴达济,能最大化地让满清余孽去干坏事,背黑锅。
  第四,通过吴达济知道,满清余孽这边,其实和天主教军队的矛盾正在日益激化。不过多尔衮还在想着能通过天主教军队的关系,勾搭上吕宋的西班牙人,从而达到购买炮和船的目的。一旦这个希望破灭,相信这两个势力很可能会反目成仇。
  从以上种种就能看出来,控制倭国的局势,让满清余孽胜出,是最有利于大明的利益。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按照这个思路开始调整方略,重新部署。
  聊天群内,他直接私聊锦衣卫指挥使刘兴祚道:“这次倭国使者突然出现在天津港,而在江户的锦衣卫密探却毫无所知。虽然有可能是德川幕府为了瞒过满清余孽的探子而进行了保密,但不管如何,朕还是不满意的。”
  “末将知罪,请陛下责罚!”刘兴祚一见,连忙请罪道。他对这事,其实已经有认识了,此时皇帝提起,也没出乎他的意料。
  崇祯皇帝见了回复,也没怪罪。这种事情,不需要明面上喊打喊杀,只要点一下,相信刘兴祚就应该能警醒了。
  这么想着,他就交代道:“朕不管卿用什么手段,一定要最大程度地掌握德川幕府的动静,明白么?“
  满清余孽那边,因为有钱富贵和吴达济的存在,算是在他们的中枢有人,基本上的消息,不可能瞒过大明;只有德川幕府那边,还是太薄弱了,对于这个,崇祯皇帝是不满意的。
  刘兴祚早有腹案,当即回答道:“陛下放心,给末将一个月的时间,必有所获!”
  他决定了,利用郑芝龙在倭国的关系,不管是威逼也好,利诱也罢,一定要拿下德川幕府中的人。这方面的事情,他有经验。
  对于细节方面的东西,崇祯皇帝并不再过多关注,因此,也没过多关注。交代完了这个事情,他便去御书房,要继续完善他的稿子。
  这个稿子,不是后世的小说什么的。那个在最初基本之后,套路传授给底下的人,已经不用他操心了。他的这个稿子是科技方面的,如果发表出来,那以后就不会有什么伏特、法拉第这些人的事了。当然了,对应的单位,也要变上一变了。这个,倒让崇祯皇帝头疼,写顺手了,就是多少伏特什么的,可他这书,总不能还写伏特吧,要不,别人会问,这个伏特是什么意思?
  目前,蒸汽机方面,已经有比较大的突破了,特别是大明占领南洋之后,崇祯皇帝不可能忘记橡胶这个东西,但也不能单纯就用,还是需要处理之后才行。目前有关这方面,崇祯皇帝也让一帮工匠在搞了。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其实并没有特别明显地传承关系。因此,崇祯皇帝在蒸汽机还没有发展到极致时候,就已经开始动手写电气方面的知识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