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节

  “不错,到了那边,给我雇上一条好船便是,高判官将这船上的护卫尽数带去,这紧要关头,便是多一个人也是好的。”沈玉田点头道,本来这三人心中还有点嫌隙,可是在这汪洋大海之上,身处同一片孤舟,突遇变故,反而同仇敌忾,将一点私心尽数抛到一边去了,倒是意外之喜。
  三人既然商定了主意,便根据岸边景物和天上星辰对准了方向,往台州州城临海驶去。
  台州,春秋时本为越国属地,秦汉时为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魏晋南北朝时,一直沿袭,成为南朝重要的粮仓,唐改名为海州,后因州中有天台山,改名为台州,治所为临海。其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州中川泽丰饶,物产丰富,由陆路走绍兴,则可以隔断明州中断而杭州震动。出海向定海,既可以突袭钱塘也可以由长江入口处逆流入大江,隔断运河交通,唐末裘甫之乱,便是发源此地,其攻克明、越二州,直逼杭州,截断漕运,关中亦为之震动,钱缪为吕方所亡后,州中刺史领兵出援越州,败死于石城山,州政混乱,州中豪杰各自聚集百姓,修建坞堡,幸喜山势险峻,赵引弓又唯恐引来吕方攻伐,是以也没有外来势力的进攻,州中反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局面。
  高奉天站在船首,一旁王道成正听着一个老渔民的指挥,小心的查看着潮水,准备进入灵江中。这台州的州治临海城位于灵江南岸,沿着这灵江上搠,便可行到临海城旁。先前高奉天行舟到灵江入海口处时,便遇到一对渔民父子正在打渔。王道成便靠了过去,将那渔船买了下来,许以重赂,让那儿子将沈玉田送往温州,至于他的老父,便留在高奉天船上引水带路,也可做个人质,不怕那儿子在路上玩什么花样。那对渔民父子也是明眼人,看出这船上汉子个个体魄强健,手持利刃,并非善类,加上王道成出的价码着实不低,便很痛快的答应了。
  王道成一边听着渔民的指挥,小心把舵,一边不住询问一路上的地形,毕竟一旦赵引弓引兵入侵,无论是迎敌还是跑路,这些都是大有用处的,一旁的高奉天见他是个有心人,也不由得暗自点头。
  一路上船行了二十余里,前面水面突然变得狭窄起来,还有一处分流,王道成指着前面的分流,问道:“老丈,前面那个分叉处是什么地方,往哪边走通往州城?”
  那渔翁答道:“前面那地方水面狭窄,便向家中的门一般,便叫做海门,又唤作椒江渡,往右边是通往黄岩县城那边,往左边便是通往临海的。”
  一旁的高奉天看了看潮水,又看了看水面宽度,脸色不由得凝重起来,走到那渔翁身旁,柔声道:“这位老丈,此地潮水可大否?”
  那渔翁也看出高奉天在这数人中隐然是个头领,越发殷勤起来,小心的唱了个肥喏,才答道:“这位相公果然好眼力,这江口潮水本就颇大,加之江面狭窄,若是海上大潮时,从海上来的船只趁着倒灌潮势,便可直逼临海城下。”
  高奉天应了一声,吩咐手下降低船速,仔细打量两岸地形,只见两岸一片平地,只有一座小丘突出江面,上面也无什么树木,只有些许灌木丛,脸色不由得越发凝重起来。
  一旁的王道成也看出些许端漪来了,明州军若是从海上来,定然是像他们一般逆水而上,这潮水如此之大,若是他们趁着潮水而上,只怕自己在州城中尚未来的及作出反应,敌军已经兵临城下,束手就擒了。可若是在此地设防,偏生两岸连座小丘也无,军士也无隐蔽之处,着实是麻烦的很。
  为王前驱 第361章 废城
  第361章 废城
  两人都是知兵之人,只是眼前手中连兵甲器械一概皆无,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催促快些行船,到临海城中再做打算了。
  这船本就轻快的很,船上的六七名护卫也都是极精悍的汉子,帆桨并用,十余里的路程,不过一个多时辰便赶完了。高奉天取了银钱赏了那渔翁,便带领手下往州城赶去。本来高奉天以为这临海虽然及不上杭州、越州那般富庶,可好歹也是一州刺史所在,定然也是个人烟稠密的所在。可一路行过来,却只见道路上少有行人,道路两旁的肥沃田亩也有许多抛荒了的,长满了杂草野谷,如果不是在道旁的亭驿上看到了离临海州城不过三里的提示,高、王二人几乎以为是自己走错了道。
  一行人过了亭驿,道旁不时出现些三五成群的汉子,这些人衣衫褴褛,拿着木棍短刀等粗陋的武器,看着他们一行人的眼神又是阴森又是贪婪,与其说是农人,更像是些强盗。如非高奉天行列中都是跨刀的精壮汉子,看样子并不好惹,只怕便已经围上来上来打劫了。看到这般情形,高奉天的心中不禁生出一股悔意,他虽然在船上有听沈玉田描述过台州的情形,可看眼前的情形,只怕现实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的多,那临海城中之人居然连离城不到三里的近郊的治安都无法保证了,其力量之虚弱可见一斑,如果赵引弓此时领兵打过来,只怕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取下这州城临海。
  王道成看到四周不是出没的贼子,开始催促手下加快脚步,他可不想在这阴沟里翻了船。转眼间便已经到了这临海城,还是正午时分,可城门却紧闭着,远远看去,城头上空无一人,一片静寂,便如同死城一般。
  王道成回头看了看高奉天的脸色,果然难看的紧,也不敢出言去触霉头,立刻命令手下到城下去喊话,说镇海军节度吕使君有使者前来。士兵们喊了好一会儿,城头上才露出一个人头来,双方对答了几句,又过了好一会儿,城头上才放下了一个吊篮,王道成赶紧将携行的告身、书信放入筐中,待吊篮拉上去后,又过了好一会儿,城头上一阵人头耸动,探出一个戴着绯红色纀头的脑袋来,在黑灰色的城头上显得分外显眼,那人大声喊道:“敢问下面哪位是高判官。”
  高奉天虽然心中已有悔意,可毕竟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了,想到这里,他深吸了口气,将胸中的消极情绪排除出去,上前一步,走出行列外,高声道:“某家便是,台州守官何在?我奉镇海军节度大使吕相公之令,宣慰台州,为何不速速开城,清道相迎?”高奉天知道自己显然人少势单,又无外援,若要成事,只要倚仗吕方的威名,所以一开口便先声夺人,想要给对方心中留下一个有恃无恐的印象,以利于后面行事。
  城头上那人听的清楚,犹豫了片刻方才答道:“高判官息怒,并非我等胆敢怠慢,实在是因为现在台州并不太平,便是在白昼之中,亦有人当街杀人劫掠,所以我们才紧闭城门以备贼人,待会我等便放下吊篮,接列位进城,再好生侍候便是。”
  话音刚落,不一会儿城头上便放下几个大一些的吊篮来,高奉天来到吊篮前,心中一阵犹豫,这一上城,若是对方有了歹意,便再无后路可退,只有死路一条了。可转念一想,事已至此,难道还有退路吗?想到这里,他便一咬牙一闭眼,跳入吊篮中坐好。
  待到高奉天上得城来,刚刚出得吊篮,只见六七人跪伏在自己面前,服色各不相同,口中喊着:“卑职(末将、小民)拜见镇海军高判官。”最前面的那个身披盔甲,头顶上戴着一顶绯红色的纀头,正是先前那个让自己上城之人。高奉天查看了四周的情况,只见一旁只有二十余个守兵,远处城墙上并无什么人影,此时正是午饭时分,可城内的坊里只有少数有炊烟飘起,显然大半都是空置着的,倒是有许多坊间的空地是被深翻过,显然是准备种植庄稼的。看到这般情况,高奉天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伸手将那为首的汉子扶起,问道:“这位不知怎么称呼,这临海城中的首脑乃是何人,为何还不前来迎接本使。”
  那汉子年纪不大,看上去也就二十许人,听到高奉天的问话,不由得苦笑道:“在下姓俞名之恒,若说如今这临海城中的首脑,便是在下了吧。”
  高奉天闻言不由得一惊,眼前这汉子不过二十许人,看他容貌粗陋,双手粗糙,应该并非是豪门大户,看他身后这六七人,论年岁,看气度,应该都比他要强,为何他这般说,却无人反对呢?高奉天自幼便在寺院中长大,后来传教足迹遍布吴越,其观人之术绝非等闲,寻常人等只要稍微交谈几句,便能将其来历出身猜得个十之八九,如今眼前这俞之恒也不例外。
  高奉天想到这里,便朗声问道:“也好,既然你是这临海城中首脑之人,那为何这州府所在之地,盗贼横行,田野不辟,百姓不宁,本使出行之前,吕相公便细细叮嘱过,州府之官,代天牧民,若是所任非人,干系非小。你若不给某家一个理由,待我回杭州之后,定要禀告吕相公,上表朝廷,好生治罪。”他这般做也是一举两得,既可以投石问路,看看这俞之恒的底细,也可以先给眼前诸人一个下马威,好为下一步行止做好准备。
  那俞之恒突然被高奉天这般逼问,顿时呆住了,他本不是个口舌便给之人,高奉天所问的问题牵涉的东西又太多,一时间竟然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一旁的一名葛衣老人见状赶忙解释道:“高判官息怒,此事也怪不得俞都头。”言罢便细细解释起来,原来台州的原任刺史领州兵出援越州,在石城山一战中战死后,部分溃兵逃回州中,有的逃入山中成为盗贼,还有的便为部分土豪收编,由于原任刺史乃是钱缪的八都兵中的旧部,相对于本地土豪算是“外来户”,于是在这个制衡者消失后,原有的势力平衡便被打破了,强者便互相吞噬,弱者便依附自保,州中顿时战火四起,生灵涂炭。这俞之恒本是原任刺史留在临海城中的一个百人都长,刺史败死后,留在临海城中的州兵鼓噪作乱,在城中烧杀劫掠,这俞之恒便统领自己手下,领着城中百姓四处弹压,那些乱兵号令不一,竟然让他或者斩杀,或者赶出城外。待到平静下来之后,这俞之恒想要找个上官来移交,可无论是长史还是押衙,不是死在乱兵之中,便是不知所踪了,于是城中百姓便推举他为主,让他做了这州府之主。他也知道自己根基浅薄,只是以都头自称。他搜罗散兵,加上城中的丁壮,也有五百余人,要守这么大的临海城自然是守不下的,于是便打定了主意,无论是何人来了,他便老老实实开城投降便是,也免得伤了百姓性命,可几个月下来,盗贼倒是有不少,可来取这临海城的却一个也没有。他派出探子四处一打听,才明白原来四周的土豪经过一番厮杀,弱者都已经被吞并了,剩下的三四家都实力相当,这临海城好歹也是州府所在,城池颇为坚固,若是一时攻打不下,反被一旁的对手抄了老巢可就麻烦了,反正只要能够击败这几个对手,最后临海一座孤城,还不是探囊取物。于是在临海城四周反而出现了一片相对平静的区域,便如同台风眼一般。
  听完那葛衣老者的解释,高奉天的脸色和蔼了少许,转身对俞之恒柔声道:“如此说来倒是本使错怪了都头了,待某家回到杭州,一定好生禀告吕相公,定有重赏。”
  俞之恒赶紧拜谢,他这些时日呆在这孤城之中,神经实在已经是绷紧到了极点,他本是旧刺史的部属,手下大半都来自钱缪的杭州八都兵,乃是客兵,旧有归乡之意,只是兵力太少,路途又不平静,才困守其中,眼下遇到高奉天这等大官,只觉得肩上的担子尽数卸去,浑身一阵轻松,正准备开口询问镇海军的大兵何时开到,却听到高奉天开口问道:“我一路行来,多有强人出没,既然俞都头军中也有五百兵,为何不出城将其一一讨灭,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却困守城中呢?”
  “高判官有所不知。”俞之恒苦笑道:“我手下虽有五百人,可是只有百余人是先前的部下,其余的都是城中征集而来的壮丁和溃兵,只能摆在阵后壮壮声势,济不得事的,便是那百余人,城中作乱之时,财帛已经被抢掠一空,众兵士已经半年没有发酱菜钱、衣赐,末将实在不敢拿这等兵士去上阵厮杀。”
  为王前驱 第362章 机锋
  第362章 机锋
  “倒是苦了俞都头了,这般情况下,还能维持这番局面,俞都头果然治兵有方呀!”听到俞之恒的回答,高奉天也只得无奈的叹了口气,自古以来吃粮当兵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要上阵厮杀,还要开拔钱,酒肉赏赐等等,这俞之恒能够在连衣赐和酱菜钱都没有的情况下维持部属没有解体,已经是一等一的好军官了。
  听到高奉天的称赞,俞之恒涨红了面孔,他过去不过是管着百余人的小军官罢了,在其眼中,这镇海军节度府中的高判官便是天上的人物一般,得其一赞,便如同登仙一般,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过了半天才嘟囔出一句来:“这孤城之中,大伙儿也无处可去,只要我这做头领的和弟兄们一般吃,一般住,也就行了,倒也没什么学问。”
  高奉天知道他眼下手下还不到十个人,对于台州的情况也是两眼一抹黑,如同瞎子一般,眼前这个俞之恒一定要小心笼络,抓在手中。反正一开始也已经唱过白脸了,眼下正是唱红脸了,顿时拿出当年在坛上讲经说法的本事来,诸般不要钱的高帽子雨点般的砸了过去,借机不露痕迹的将这临海城内外的诸般情况弄得清楚,那俞之恒当这都头前不过是个种田的农夫,哪里见过这般阵仗,不一会儿便被砸得晕晕乎乎,觉得眼前这个高判官好似是前世的朋友一般,说不出的可亲,几乎将自己屁股上有几个痣都说了出来。
  待到打听明白,饶是高奉天那一张脸皮早已练到水火不侵的地步,笑容还是有点发苦。原来据那俞之恒所说,他在城中空地里种了一些粮食,由于城中百姓大半已经逃散,粮食倒是还够吃,只是兵甲、军械等守城必需之物,是一概没有。这样一来,他先前打算的婴城自守的打算,是肯定不行了,毕竟以现有的城中百姓数量来看,也就勉强在城墙上站上一圈,如果说赏赐的财帛还能用吕方的名义打白条来解决,可没有油脂、兵甲,凭此孤城,如何能抵抗的住赵引弓的虎狼之师。
  高奉天强压下心中的沮丧,开始询问俞之恒四周的豪强势力的消息,如果在他们那里也得不到借力的话,说不得也只能放弃台州了,按照一开始的计划,乘船前往温州了。毕竟他虽然立功心切,可并不是不顾自家性命的莽夫。
  听到高奉天的问话,俞之恒还是蒙在鼓里,老老实实的一一道明,他身后那个葛衣长老神色也有些怪异了。眼前这个高判官虽然告身、信件都没有问题,身上的官服饰品也是正牌货无疑,可自古有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备。”那吕相公也是乱世里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人物,对刀把子的作用应该是明白的很,既然对台州的形势并不明朗,岂会将自己幕府中的重要僚属派过来,就派了不到十个人的随员,不说一路上的海匪盗贼,便是这些当地的土豪,没有随身强兵弹压,便是诸葛再世,只怕也是被架空耍弄的料,再联系起风传过来的越州武勇都起兵作乱,明州赵引弓也形势不稳,这高判官的行动也就颇为耐人寻味了。
  这葛衣老者心中既然已经有了疑念,以一个有心人的视角来查看高奉天的言行,立刻便看出了不少疑点,他本是台州土著,与当地土豪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俞之恒这等赤条条的外来户却是不同,立刻开始考虑如何从这个发现中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争取最大的利益,那首先应该做的应该是印证自己的猜测。这老者打定了主意,看准高奉天与俞之恒的说话间隙,上前躬身深深施了一礼,道:“老朽拜见高判官,方才老朽听上官说奉吕相公前来宣慰台州,却有一事不明,如今台州坞堡遍地,无日不战,不知上官以为当如何是好呢?”
  俞之恒赶忙介绍道:“这位本是这临海府衙的贼曹,姓胡名利,大乱之后,多亏他鼎力相助,才维持下这个局面。”
  高奉天赶忙露出亲切笑容,此时正是笼络人心的时候,笑道:“老丈不必多礼,本官来台州前,吕相公曾叮嘱过,若有能安定地方,惠及百姓之人,一定要厚加褒奖,才能淳厚风气,像胡公这等人物,本官一定会在文书中明书一番。”
  胡利听到高奉天并没有正面回答自己的问题,只是猛开了一阵空头支票,心中已经明白了几分,回答道:“此地乃是老朽的桑梓,这般所为不过是本分罢了,如何敢企望非分之赏。只是如今台州域中,盗贼横行,百姓有倒悬之苦,只有请吕相公速遣大兵,以雷霆之威,慑服群小,方能复一方太平。老朽在这里先拜谢了。”说到这里,胡利竟然跪下双膝,向高奉天磕头拜谢起来。
  “万万不可,老丈快起。”高奉天赶紧抢上前去,腹中却暗自咒骂道:“这胡利可真是一只‘狐狸’,也不知他从哪里看出来了我的底细,竟然这般直指我的痛处,问我军队的事情。”他脸上拼命挤出笑容,心中却恨不得立刻将眼前这个‘狐狸’一刀砍死。
  一旁的俞之恒还被蒙在鼓里,哪里知道眼前这两人正在耍手腕,在一旁劝解道:“胡公何必如此呢,吕相公定然是要派大兵来的,以大军的威势,定然是有征无战,望风披靡,我们总算是熬到头了。”
  胡利被扶了起来,可一双眼睛还是死死的盯着高奉天的脸庞,好似要从上面用目光挖出一个洞来一般,把高奉天看得好不自在,过了好一会儿功夫,高奉天才强笑道:“子云:‘不教而杀谓之虐’,台州百姓从贼者,亦是朝廷赤子,不过是窘迫无以为生罢了,才误入歧途。本官此次来,便是要先以好言先劝,大义相责,若有怙恶不悛者,再施以雷霆之威。”
  高奉天这番话说的大义凌然,暗合儒家至理,让俞之恒听的连连点头,却瞒不过老奸巨猾的胡利,他虽然还猜不出高奉天此行的真实目的,可是其却知道肯定不是像高奉天口中所说,便是来宣慰一番,其真实的目的,说不得肯定有什么大事瞒着自己,否则为何这吕方身边的红人,为何早不来、晚不来,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带着不到十个人来了。
  胡利想到这里,心知有些事情也不能在众人面前说明白,便笑道:“高判官一路旅途劳顿,老朽家居虽然简陋,倒还干净的很,不如上官先去梳洗一番,好生歇息,到了晚饭再与接风可好?”
  俞之恒闻言,赶紧连连称是,高奉天从在海上遇到明州军的船只,到赶到临海城,也有一日一夜没有好生歇息了,不过是强打精神坚持罢了,只是眼前的事情也是急不得的,算来明州军搜集船只,装运补给、士卒上船,编队,最快也还要个六七日,便也不推诿,自然有仆人过来接引不提。
  待到高奉天一觉睡醒,正是晚饭时分,他为僧徒多年,修持极深,虽未能清心寡欲,成仙成佛,但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控制已经到了极深的境界,所以虽然睡下时已经极为疲累,可并没有睡的过场。待他起身后梳洗,换上准备好的新衣,只觉得浑身舒坦,有着用不完的力气,往日里那个精力充沛的高奉天又回到了他的身体里。
  高奉天正等着仆人前来带自己去宴饮所在地,外间却传来两声清晰的敲门声,他以为是仆人,随口应了声“进来”。可进来的不是别人,却是先前在城上的那个言辞暗藏机锋的前临海贼曹胡利。只见其刚进得屋来,便跪倒在地上,连连叩首拜谢道:“小民先前在城上言辞不敬,还请高判官恕罪。”
  高奉天先是一愣,转而镇静下来,事中有奇反为妖的道理他还是懂的,自己虽然表面上地位远高于他,可在这临海城中,自己就和一个被缚住手脚的瞎子一般,许多事情都要有求与他,现在此人这般举动,必有所图,自己此时言多必失,不如静观其变,见机行事为上。想到这里,高奉天坐到椅子中,饶有兴味的看着眼前的葛衣老者,笑道:“老丈为何如此,本官倒是不明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