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有间美男馆 第99节

  穆清灵心里受宠若惊,要是上一次她拜见皇后时,几乎有半数时间都是跪在冰凉的金砖上。
  凤阳公主看向落座的女子,心底隐隐发酸。
  世人都道,女子婚后过得幸福不幸福,从脸上便能瞧得出来。
  眼前的镇南王妃,肌肤如同极品羊脂玉般细腻滑嫩,面颊透着股淡淡的红晕,谈笑间眼梢微勾,尽显别样风情。
  可见她从小捧在心尖的男子,也将这个女子视若珍宝,小心呵护。
  凤阳公主急忙垂下头,掩下眸中难以压抑的嫉妒之色。
  “臣妾愚钝,不知皇后今日召臣妾前来,有何事吩咐?”
  面对凤椅上和颜悦色的皇后,穆清灵心中觉得奇怪,以皇后绵里藏针的性子,若是今日想逼迫她应下王爷和凤阳公主的婚事,早就出言暗示了,
  可今日的皇后,非但没有同她提起镇南王,居然同她打探起穆家商队在外海都有什么营生?
  贵不可攀的皇后又怎会突然关心起商贾牟利的营生,怕是平日里听到了,都觉得污了耳朵。
  因此,穆清灵主动相问,也免去皇后继续同她打太极。
  见镇南王妃颇为识相,皇后顺着穆清灵递来的话头笑道:
  “本宫还真有一事,需要动用穆家商船出一趟东海,为公主带回一株草药。”
  穆清灵脸上不动声色,平静道:“如今东海稳定,大梁有诸多医馆与东海都有草药交易,而穆家在东海干得都是绸缎和香料的买卖。臣妾担心,皇后需要的草药若是稀贵,穆家只怕不及几位杏林世家的路子广。”
  “药草一事不用穆家操心。本宫需要的,是穆家最快的商船。”
  见穆清灵面露不解,太医院的方掌院主动为她解释了这其中的缘由。
  原来,在得知裴明昭大婚的消息时,凤阳公主一怒之下绞了自己精心保养多年的乌发。
  在冷静下来后,瞧着铜镜里狗啃一般的的秀发,凤阳公主悔不当初,可惜这头发剪下去时疾如狂风暴雨,再长出来却慢如老牛拉车。
  无奈之下,凤阳公主只好整日戴着假发髻示人。
  然而,不久前出宫祭祀那日,天公作美,艳阳高照。
  凤阳公主戴着闷热不透气的假发髻在烈日下暴晒了两个时辰,等到回宫后摘下假发髻,负责为公主梳妆的侍女登时吓得丢掉了手中篦子。
  只见凤眼公主湿漉漉的头皮上,生出密密麻麻,指甲盖大小的红疮。
  在涂抹太医院送来的清凉膏后,凤阳公主头上的红疮慢慢结痂脱落,可好不易长出的新头皮没过几日却再次生疮,周而复始,最后整个头皮都布满红疮,一头乌发更是掉了个干净。
  太医院的御医们对凤阳公主的怪病皆是束手无策。
  皇后震怒之下,一连砍了三个御医的脑袋。
  焦急的方掌院在翻阅过无数医书后,终于发现了一种外敷的药方子,能够治愈凤阳公主头上的红疮。
  不过,这副药方子里有一味草药叫白布荆,极其难得。
  白布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生长于东海,在古籍中记载,白布荆入药的时辰极为关键,必须在摘取后的五日内入药,方能发挥出药效。
  然而,从东海到大梁的船舶,最快也需要十日,方掌院试着用十日后的白布荆入药,果然失败了。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之时,不知是谁突然提到,穆家用轻木造出了大梁最快的货船,若是赶上风调雨顺,应可在五日之内从东海返回大梁。
  因此,皇后迫不及待召见镇南王妃入宫,便是想要王妃调遣穆家货船,为凤阳公主运送这万般娇贵的药草。
  得知事情原委的穆清灵看向坐在皇后身旁的凤眼公主,果然发现一向喜爱梳起高高发鬓的凤阳公主,今日只梳了宫女样式的一子头,配上华丽的衣裙,显得有些头轻脚重,不伦不类。
  “既然是为公主运送草药,臣妾自当会调遣穆家最快的货船,只是最近海上多风雨,可能需要多试过几次,才会成功。”
  一直默不作声的凤阳公主惊讶地抬起头,看向神色平静的镇南王妃。
  她居然...这么轻易就应下了?
  凤阳公主本以为,镇南王妃会记恨她一年前在扬州城宴会上的出言羞辱,拒绝为自己运送草药。
  她刚刚甚至在想,若是镇南王妃拒绝了,她该怎样威逼利诱,抛出多大的好处,才能让这位商贾出身的女子愿意为自己效命。
  没想到,镇南王妃却什么要求都没提,非常爽快地应下这棘手的差事。
  凤阳公主凝视殿下端坐的女子,日光渡在她般般入画的五官上,女子明眸微弯,绛唇含笑,语气温柔。
  “凤阳公主安心,我前几日收到扬州造船坊的消息,有十艘货船已经下海试过航,我返回王府后就写信安排这批新船前往东海,为公主运送草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凤阳公主比寻常女子更爱美,穆清灵理解她此刻焦虑不安的心情,于是出言安抚。
  这一瞬间,凤阳公主突然有些明白了,为何那个清冷孤傲的男子,心甘情愿对这个女子流露仅有的柔情。
  这样雍容大度,玲珑剔透,倾国倾城的女子,又有那个男人会不用心呵护?
  第103章 ??心中生疑
  穆清灵若是得知凤阳公主心中对她的想法, 只怕会留下满头愧汗。
  她之所以答应得如此痛快,全因三皇子对万胡斋一事突然发难。
  如今看来,三皇子和镇南王已是朝堂上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两个阵营。
  虽然裴明昭无意谋反, 但处处被三皇子盯着疏漏, 这种时刻让人惦记的感觉不太好受。
  因此, 穆清灵很乐意卖皇后一个顺水人情。
  皇后背后是根深枝茂的百年世族王家,最重要的是, 皇后膝下的皇子年龄尚小,对裴明昭构不成威胁, 若是能拉拢皇后和镇南王一个阵营, 自然要比裴明昭独自一人面对频频使阴招的三皇子强。
  等走出坤宁宫,穆清灵一身轻松。
  裴明昭得梁帝召见,没有个把时辰出不来御书房,穆清灵婉拒与皇后一起品茶的美意, 由宫女指引,闲庭信步至后花园赏景。
  皇家园林的景致果然不一般。
  走走停停间, 穆清灵来到一处牡丹花园。
  站在八角歇山亭内, 望向眼前颜色鲜艳, 花种繁多的牡丹花, 让人不由感叹, 为何牡丹才是百花之王。
  牡丹花瓣厚实,花蕊密集, 硕大的花朵偏偏生了纤细的根茎,在徐徐春风下摇曳生姿, 美得张扬夺目, 又惹人怜惜。
  “这园子里的牡丹花种类真是繁多啊!”
  穆清灵感叹道, 她天南地北周游大梁各州,也见过不少品种奇特的牡丹花,但眼前花园里有不少品种,她都叫不上名。
  负责打理此处牡丹花园的宫女甜甜一笑,道:“皇贵妃最喜爱牡丹花,特意收集大梁各地的牡丹花种,再由宫中花匠悉心栽种,培育而成。”
  穆清灵脸上不动声色,嘴角噙着淡淡的笑容:“皇贵妃果然是爱花之人。”
  “爱花之人谈不上,只不过是格外痴迷牡丹花的风姿。”
  穆清灵循声转身,微微愣身后,急忙对出声的女子屈膝行礼:
  “臣妾拜见皇贵妃。”
  皇贵妃伸手虚扶穆清灵,语气亲和道:“镇南王妃不必如此拘谨,且与我说说,你最喜欢那个品种的牡丹花?”
  皇贵妃指上套着镂空点翠镶珠冰梅纹甲套冰凉,落在人手面上,好似被冰凉的蛇皮滑过肌肤。
  穆清灵忍下打冷颤的冲动,抬头看向春风满面的皇贵妃,不由微微一怔。
  她曾在梁帝的寿宴上远远瞧见坐于右下首的皇贵妃,不过宫宴那日离得远,再加上皇贵妃描绘浓重的胭脂,使人瞧不清她的五官,只觉得对方是一位保养得宜,秀丽端庄的大美人。
  今日二人离得极近,皇贵妃脸上的粉黛不算浓重,女子脸上清丽的五官,总给她一种似曾相熟的感觉。
  “王妃最喜欢那个品种的牡丹花?”
  听到皇贵妃又问了一次,穆清灵醒过神来,她微微一笑:“园里的牡丹各有各的美,臣妾一时看花了眼,还真是挑不出来。”
  听了穆清灵的回答,皇贵妃摘下手上华丽的护甲,指向花园中里摇曳的牡丹道:
  “王妃说得不错,这里的每一株牡丹,都各有特色。像这株花瓣接近草绿色的,叫国色天香,这株颜色紫中发黑的,叫冠世黑玉,这株花瓣最红的,叫火炼金丹....”
  皇贵妃保养得宜的纤纤玉指点向一株株开得鲜艳的牡丹花,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最后,她的手指停在一株半红半白的牡丹花上。
  守在一旁的小宫女见状,立刻拿来银剪刀,小心翼翼剪下花茎,送到皇贵妃手中。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株‘二乔’。”
  皇贵妃唇角噙笑,明眸子盯着手中一茎两花,红白相分,红如胭脂,白如温玉的牡丹花,温声道。
  不知是不是她的错觉,穆清灵总觉得皇贵妃虽然朱唇含笑,眼底却是冰冷刺骨。
  她的目光落在皇贵妃指间的异色牡丹,脑中突然灵光一现!
  恰在此时,皇贵妃开口问道:“王妃是否觉得我有些面熟?”
  二乔牡丹,花瓣生得奇特,一面清透似皎月,一面浓郁似烈火,红白相分恰如传说中貌美如花,性格迥异的大乔和小乔姐妹二人,故而世人给这株异色牡丹取名为“二乔”。
  二乔牡丹难得一见,尤其是红白相分的花种,更是百年难遇一株。
  穆清灵怔怔盯着皇贵妃,透过她脸上熟悉的五官,突然明白自己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来源自于何处。
  原是镇南王府书房内悬挂的一副女子画像。
  画像中的女子,正是裴明昭的生母,曾经的西北侯夫人。
  皇贵妃指间捏着犹挂着晨露的二乔牡丹,目光越过繁花似锦的景色,似是陷入到了回忆中,她幽幽道:
  “二十多年前,姜思烟与我就像是这株异色牡丹,只不过当年的姜思烟是如此明艳多姿,恰似这嫣红的花瓣儿,让人情不自禁第一个注视到她的存在。而我...则是这清透的花瓣儿,寡然无味,永远活在她的光彩之下...”
  穆清灵缓缓拧起眉心。
  她现在明白了,眼前的皇贵妃与裴明昭的生母曾都是名动京城的美人。
  二人不仅模样生得相似,年纪相仿,就连门第都差不多。
  只不过,西北侯夫人的容貌和性情更出挑一些,在京城的大小宴会上艳压下如今的皇贵妃。
  “臣妾倒是觉得,清透与浓郁各有风姿。只不过清透的女子性情内敛,吸引得多是生性沉稳的男子,所以不为人知...”
  皇贵妃收回眺望远方的目光,转头看向刚刚出言的穆清灵,柳眉微挑,唇角噙着一抹不屑的笑意。
  “王妃还是年纪太小了,不懂男人的心思...要说陛下当年的性情...”
  皇贵妃的话说了一半就戛然而止,不过穆清灵内心还是咯噔了一下。
  她虽然生在江南,但也对数十年前大梁皇子的龙位之争有所耳闻。
  传闻当年最得圣心的是五皇子荣亲王,荣亲王和当年的太子争得昏天黑地,却被一直默默无闻,最后娶了王氏族人的梁帝捡了空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