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五 抢人

  征辽是大事。
  辽国土广袤,就连都城现在都还有三个。
  且不像江南一直臣属于中原,惧怕中原,辽人反倒是时刻觊觎着中原。
  先前趁着辽国内乱,以及两世的记忆夺回了幽云十六州。现在辽国内乱平息,国力蒸蒸日上,与之对战,必须万分谨慎。
  慕容德丰六必胜提供了征辽的理论依据,提振了士气,真正要征辽,还须大周这台战争机器开动起来。
  在赵匡胤的主持下,粮草源源不断运往汴梁;江宁刘光义日夜在长江上操练水军;背嵬军正式开拔,前往丰镇,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兵部职方司,侍卫司密探,符昭手下散落在辽境的燕云十三骑也都运行起来,一条条军情自辽境送到汴梁。
  按照慕容德丰的出兵方略,杨业,曹彬,刘光义,呼延庆,杨延平五路出兵互相呼应,一路逐步平推,选关隘处建城池,防止辽人反扑,计五年,当能将辽人赶到北海以北。
  这个方略很稳妥,但耗费将会非常大,在平辽的这五年里,除了国计民生的必要开支,国库的所有盈余都将用于出兵军费。
  但柴宗训的轮船局已在魏仁浦次子,榜眼魏咸熙的主持下逐步展开工作,仅此一项,耗费便不知凡几。
  “皇上,”董遵诲开口到:“既是国力无法支撑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何不设法力求速胜?”
  柴宗训苦笑一声:“辽之国土仅次于中原,幅员辽阔,如何速胜?”
  董遵诲说到:“臣虽未亲至辽境,但听说辽国内满是大漠,根本不适合人居,虽幅员辽阔,但人口都集中在几个城池而已,只要占据城池,辽人无法生存,必会远遁,由此我边患便能自解。”
  “大漠虽不能长期生存,但暂时藏身却没问题,”柴宗训说到:“即便我王师占据辽国城池,粮草却仍须国内供给,倘辽兵藏身大漠,攻击我补给线,没有粮草,大军如何久据城池?”
  “带齐粮草,与辽人死磕,”董遵诲说到:“守城池总比呆在大漠里要好一些。”
  “若真的这么容易,大汉四世之积累岂会被拖垮?”柴宗训说到:“眼下已是夏日,待到能出兵时已到秋天,兵锋至辽境内已是冬日。辽境苦寒,不适合冬日作战,不如且等一等,待到明年开春再出兵吧。”
  董遵诲摇头到:“皇上,倘等到明年,辽人有了准备,攻城恐更为不易。”
  柴宗训解释到:“辽不比江南,若要将其击垮,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辽人久居北境,比我王师更为耐寒,且深入辽境作战,地利本不在我,还是力求稳妥好一些。”
  既是求稳,柴宗训便不再纠结出兵方略之事,反倒是前往刚成立的轮船局,查看航线开通的情况。
  按照魏咸熙的规划,先期开通三条航线,由蓟州港口出发,经停高句丽,到达扶桑,回程时停靠松江港。两船对发,两月一次。
  第二条航线自穗都港出发,经停占婆国,柔佛国,爪哇,苏禄回到穗都港,同样是两船对发,不过沿途经过的地方较多,所以三月一次。
  第三条航线,穗都直达苏禄,两船对开一月一次。
  原本魏咸熙还想开通闽越到琉球和苏禄的航线,可现在能供他用的,只有六艘船。
  造作局造的船不少,但多为军船,前些时被刘光义以训练水军之名全给买走,魏咸熙想说理都没地方,皇上以大庾道一半赋税养铁骑军,谁让人家有钱呢。
  航线开通后,造作局按照旨意将轮船刷成统一颜色,开往指定港口开始营业。
  各将领眼见征辽的旨意出来,但却雷声大雨点小,背嵬军停在丰镇不动,铁骑军也只是操练水军,并没有出兵动向,控鹤军更是呆在幽州一动不动,于是便纷纷上书请战。
  不管是天气严寒,还是大漠风沙,亦或辽骑兵强大,各将领纷纷表示不惧各种条件,愿立军令状,不斩耶律贤,誓不回还。
  柴宗训对这些请战奏折一律不予理会,仍是关注着轮船局的运转情形。
  眼看已是入秋,轮船局各航线都完整的走了一遍,一趟航行下来,到达柔佛航线的轮船竟赚回造船成本的一半,魏咸熙顿时信心满满,要增开航线。
  但各军仍是毫无动静,一向沉稳少言的杨业也已坐不住,丰宁地处汉夷混居之地,局势异常复杂,驻守在此每日都得小心翼翼,再不出兵,怕是要影响士气啦。
  杨业亲自从丰宁赶回汴梁,只为请战。
  “皇上,臣于丰宁探知,辽主素来体弱,近年更因国事操劳,身体每况愈下,如今国政更是委于皇后萧绰。牝鸡司晨,必有灾殃,辽境内先前被打压势力又隐隐有抬头之势,皇上何不趁此时出兵,一举攻下辽中都大定府?”
  柴宗训摇头到:“令公,攻下大定府易,想要守住却难啊。”
  杨业一指沙盘:“皇上,大定距丰宁不远,攻下大定后可依地形组建大丰防线,退可回长城之内,进可直逼临璜。倘攻下临璜,辽境必可传檄而定,辽人也将远遁,自此我北境无忧矣。”
  “可背嵬军兵力不足,自入驻丰镇后,辽人必有防备,如何才能攻下大定?”柴宗训仍有疑虑。
  “皇上,”杨业说到:“可命曹太尉自遵化,迁安一线出兵,倘辽人应战,臣便趁此攻打大定府。倘辽人不应战,曹太尉可顺势取下榆关。”
  “渝关三面皆海,北连陆。自渝关北至进牛口,置八防御兵,募士兵守之,契丹将再也无法觊觎中原。”
  “过上数年,我大周国库充盈,便可依照慕容郡公方略,五路一同出兵,相互呼应直到将辽人赶到北海以北。”
  榆关柴宗训知道,是后来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此时尚在辽人手中。
  倘夺下榆关,将长城延长,依托燕山,北方游牧民族将再也无法到达中原。
  这倒是一条出兵的好计,可惜柴宗训志不仅仅于此。
  “令公妙计,”柴宗训说到:“不过以背嵬军攻城,实在太过浪费,以朕之见,当由曹兵杨延平依此计两路出兵,背嵬军可仿冠军侯轻骑出击,掳掠辽之人丁为我所用。”
  “皇上,背嵬军乃我大周精锐中之精锐,只用以游击辽人,是否大材小用?”杨业有些痛心疾首:“况辽人不事农耕,人丁掳回中原可堪何用?”
  中原数千年来一直自诩天朝上国,瞧不上周边蛮夷,向来只有蛮夷掳掠中原人口,天朝几时掳过蛮夷?即便有几个俘虏,也是好生招待着,不久就放了,所以一向对柴宗训旨意毫不犹豫的杨业这才驳了一句。
  “背嵬军每日饷银八角,肉食数倍于其他各军,”杨业继续说到:“倘只用以掳掠辽民,臣恐其他各军不服,军士亦有不甘。”
  当着杨业,柴宗训倒不须隐瞒什么:“令公可知目下阻碍我大周国力提升,最大的绊脚石是什么?”
  杨业思虑一会:“目下大周国富民强,似没有明显短处。”
  “不,人丁,”柴宗训说到:“人丁太少,所以大周国力发展才如此缓慢。唐末以来混战数十年,以至我中原人口骤降。目下中原虽承平二十年,也因朕的摊丁入亩方策,找出很多隐藏人丁,但以我大周王土程载礼,现在人丁远远不够。”
  “造作局已造出水泥,此物用作建筑粘合之用,可保屋宇道路千年不坏,却因为人丁不够,只能存于库中。”
  “四海诸夷皆羡我大周物产,朕欲造大船将物产运出去,却因人丁不够,目下三条航线只有六船航行。”
  “慕容兄于岭南试种占城稻成功,今后我大周稻谷将可一年两熟,朕的玉黍也喜获丰收,我大周将不再有饿殍,却因人丁不够,王土有很多仍处于荒废状态,无人耕种。”
  “当年唐太宗包容并蓄,不肯轻视蛮夷,所以四海咸服,称天可汗。朕欲效仿之,不论汉夷,只要生活于我汉唐故土,便是我故汉唐人。”
  “令公担忧辽人不事农耕,并非其不愿,只因辽土不适合农耕,只适合游牧。自辽主耶律贤推行汉化以来,辽境内不是已有多地已在开垦农耕了么?”
  “令公可寻辽境内苦寒之地,或沙漠中辽人,将其掳回中原,有司给予土地种子。朕以为,倘能安定下来,有谁愿意四处漂泊?”
  “倘逐步将辽人掳回中原,辽境无人,辽国不就跟着消失了吗?”
  这个战略让杨业心悦诚服:“皇上高瞻远瞩,是臣误解了皇上旨意,请皇上治罪。”
  “令公倒也没理解错,”柴宗训说到:“仗还是要打的,辽人不会坐视王师掳掠百姓。不过辽兵既动,就无须王师再苦寻其主力,仗打起来将要轻松得多。”
  “皇上是以辽民为诱饵,吸引辽军前来决战?”杨业问到。
  “正是,”柴宗训说到:“令公可回幽州,命杨延平与渤海王暗中联络,设法使其愿意内附。辽人闻之,必举大兵来伐,那朕征辽的第一战,就在渤海打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