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是个高危职业 第502节

  他的孩子,没了。
  “哈哈哈”唐可寅笑起来,笑的浑身颤抖,笑的停不下来,笑的像是遇上了泼天的喜事,笑的满脸是泪:“报应啊,怪得了谁呢?”
  第1703章 将唐可寅往死路上推
  妾室腹中的孩子没了指望,唐玉再也没有说话,要不是因为剧痛而发出沉闷的哼哼,唐可寅还以为他死了。
  提审唐可寅,是大驸马亲自办的,他不会审问犯人,但手底下都是吏部特意给他配的得力干将。
  天牢里的火光忽明忽暗,惨叫声似远非远,大驸马憨厚的脸,在这种地方也多了几分酷吏的味道。
  他肥胖的身躯坐在一旁的板凳上,静静的瞧着唐可寅,像是个学生,又像是个看客。
  唐可寅被扒了官服,穿着一袭沾染了污渍的囚衣坐在刑架前面,大驸马没有对他用刑,也不打算对他用刑。
  牢房里,除了一个往刑部尚书之位上培养的侍郎,就只有大驸马和唐可寅了。
  侍郎拿着笔,自己动手记录证词,他往大驸马看了一眼,自行问道:“唐玉勾结叛逆一事,你可知晓?”
  “知晓。”唐可寅从容交代:“他虽然不曾清清楚楚的告知,但是我与他几次谈话,也能猜测到一二,但无确凿证据,不敢枉报。”
  侍郎记下,又问:“唐玉受贿行贿,隐瞒麾下士兵作乱,你可知道?”
  “知道。”他完全不打算狡辩:“他与我说过,被我责罚,我二人还因此动手。”
  侍郎再次记下:“唐玉强娶良家女,你可知道?”
  “我知道他的妾室是参政之女,还因此问过他,大概猜到了他的手段不光明,否则绝对不可能让一个参政的女儿为妾。”
  “所以你知道他做错了,却一直在纵容不曾上报。”侍郎无奈摇头,记下后又问:“画像一事,你可知道?”
  这是小皇帝最想知道,侍郎自然不会忘记。
  这一次,唐可寅沉默了很久才点头:“知道,我斥责过他,无果后便告知了三王爷。”
  “但三王爷不曾告诉皇上。”侍郎说了一句,替他记下:“你可还有什么想说的?”
  唐可寅起身,朝着皇宫的方向跪下,这才说道:“罪臣这辈子,起起落落,历经艰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身为帝师,未以身作则,放纵亲弟,终成祸事,落得如今的下场,也算是罪有应得,不敢辩驳,望皇上治臣死罪,以儆效尤。”
  他磕在地上,恭敬非常,侍郎将这番话也记了下来,拿去给大驸马过目,大驸马看过之后放在了唐可寅面前,他瞧了一遍,便签字画押了。
  将唐可寅送回牢房,狱卒拖来了唐玉,他脸色依旧苍白,垂着头仿佛随时都能死去。
  侍郎对他,自然不会有唐可寅那样的好态度,直接让人绑在刑架上,浇了瓢刺骨的凉水,问道:“画像是谁给你的?”
  画像在他屋里找到,证据确凿,根本不容辩驳。
  “我找人画的。”唐玉笑了,凄凄惨惨,怪渗人的,乱发下他勾起嘴角,还抬起脑袋,挑衅的看着侍郎:“她很美的,只可惜你们没见过。”
  侍郎压着怒气:“唐可寅曾提醒你,你为何不听?”
  “他自己也存了和我一样的心思,我凭什么听他的?”唐玉阴恻恻的像是要勾魂索命一样:“而且,他还想近水楼台先得月呢。”
  第1704章 东窗事发
  侍郎愣住,旁边的大驸马也是一愣,两人对视一眼,心下大骇,侍郎稍稍犹豫后把话记录了下来。
  “还有呢?”这话是大驸马问的,宽容如他,此刻也做不到旁观了。
  唐玉仰头靠着刑架,干裂苍白的嘴唇带着嘲讽勾起:“我们做错了什么?”
  “什么?”侍郎没明白他的意思。
  唐玉大吼起来:“我们做错了什么?那么多世家,怎么偏偏就是唐家出事?偏偏就是我们家?我们做错了什么?高维怎么不针对其他人就针对我们家?凭什么我们会从世家公子沦为行宫奴仆?凭什么?”
  侍郎不说话,大驸马也不说话,两人静静的看着他,等着他自己说出些他们不知情的事情。
  “虎落平阳被犬欺,老子又不是没经历过。”唐玉的情绪并不平稳,宫刑一事对他刺激很大,他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所以完全抱着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心思:“你们想知道什么?问啊,老子全部告诉你们。”
  侍郎舀了一瓢冷水,直接泼在他脸上,大驸马要说话,侍郎摇头示意他别管。
  一瓢冷水,唐玉安静了一下,却越发猖狂的大笑起来,恨不得使劲浑身力气来笑话狼狈的自己。
  “你勾结禁军,行贿官员,隐瞒士兵害人,可真?”侍郎一边说一边写。
  唐玉低头抬眼,额头被挤出几条深沟:“当然,都是真的。”
  “利用唐可寅的关系调来盛京,也是行贿?”
  “是,放着那么好的哥哥不用,留自己在陇西吃苦吗?”唐玉很配合,他看着写个不停的侍郎,问道:“我必死无疑了是不是?”
  侍郎头都没抬:“谋逆大罪,诛九族。”
  “果然。”唐玉笑了:“既然这样,那我多帮你们一把吧,神宗驾崩是我干的,舒氏难产而亡也是我干的,我还刺杀舒氏的儿子,这两件事,你们不知道吧。”
  侍郎又是一惊,大驸马却相对坦然,他看着唐玉,问:“唐可寅指示的对吧,你没这个本事。”
  “你们就这般看不起我?”唐玉怒了:“神宗一个废物,除掉他还需要我哥动手吗?”
  他想寻个痛快早点去死,又想把唐可寅摘出去,但结果显然不会如了他的愿,他太天真了。
  侍郎起身抱拳,对大驸马说道:“大人,是否先行禀明皇上?”
  “此人作恶多端,让他把话说完。”大驸马暗暗握拳:“说吧,给你痛快。”
  唐玉一声嗤笑,继续说道:“神宗抬举,才给了高维大权,舒氏包庇,才会让高维有恃无恐,高维害我唐家,神宗与舒氏就是帮凶,我们做错了吧?是我教唆入宫的赵夫人在舒氏生产时下手,让舒氏难产而亡,是我给神宗下毒,让他药石无医而亡,也是我为了让皇上没有威胁,去刺杀舒氏的儿子,以求斩草除根。”
  侍郎飞快的记录着,已然被这些事惊得说不出话了。
  “这些事,太后可知晓?”大驸马把崇恩最想知道的事情问了出来,这也是他最想知道的事。
  第1705章 哥哥不想你胡思乱想
  唐玉气乐了:“她知道我们害死舒氏,所以把我们丢进暴室自生自灭,后来知道我们害死了神宗,恨不得杀了我们,可是,我们被贵人救了,没死。”
  “哪个贵人?”侍郎面色愤然。
  唐玉看了他一眼,得意洋洋:“明仪长公主。”
  侍郎脸色大变,心里冒出了千百个猜想。
  神宗驾崩,明仪执政,难不成是一个阴谋?一个争夺大权的阴谋?
  不,绝对不可能,明仪公主为了大魏鞠躬尽瘁,她放权果断,即便神宗不死,只要她想干涉朝政,也没人拦的了她。
  侍郎心里很慌,匆忙的把唐玉说的话全都记录下来。
  大驸马继续问:“你为何说刺杀福王,是为了皇上?”
  “因为他是舒氏的儿子啊,一个寒门血脉的皇子,凭什么威胁到太后的儿子?她是大家闺秀,他的儿子也尊贵无比,谁都不能威胁他们。”
  他自以为是的保护与奉献,此时此刻越发让他觉得自己做的并不是错事。
  大驸马不再多问,看了口供,确认无误后,让唐玉签字画押,然后拿着两份口供,亲自进宫。
  御书房内,赵秋容与如意还有崇恩与和静都来了,大驸马将唐家兄弟的口供宣读,赵秋容脸色大变,知道自己的画像被唐玉挂在屋子里日看夜看,几乎恶心的吐出来,如意也是满脸大惊,眼睛里的泪花颤动不止,长这么大,他头一次知道自己父母的死因。
  五王爷只告诉他,因他生母过世,神宗哀思过度,才会追随而去的。
  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被人所害。
  小皇帝一直不曾说话,口供上的东西,和静早就告诉过他,以和静的聪慧,这些事情她早就知道了,只是明仪要留着唐可寅,她才没有说出来。
  不说出来,不代表会忘记。
  待口供说完,小皇帝才起身,却走过去拉住如意的手,给他擦了擦掉下来的眼泪,平静的说:“父皇疼爱文嘉皇贵妃,高维对文嘉皇贵妃又只是利用之心,并未真的对她有过维护之意,才让文嘉皇贵妃成了众矢之的,被太多人看做了眼中钉,高维欠的所有血债,都算到了文嘉皇贵妃头上,以至于她难产而亡。
  母后和姑姑之所以在晓得真相后不杀他们,是因为当时的大魏正是用人之际,唐可寅有足够的城府为大魏获取利益,为此要留下他,唐玉不过是个筹码,也跟着被留下了,并非不是不想给父皇和文嘉皇贵妃报仇,哥哥知道,告诉你这些你会很难过,但是哥哥不想你将来自己知道后胡思乱想,今日说明白,你有什么想不通的就说出来,不要自己猜想。”
  如意大哭起来,蓦然知道一切的他,不知所措。
  一旁的和静瞧着他们,清清楚楚记得自己告诉小皇帝真相时他的反应。
  那时的他很平静,也很沉默,想哭,却又极力忍住,最后才说了一句:“我若是姑姑,也会物尽其用。”
  知道真相他,比如意冷静百倍不止。
  第1706章 赐死唐可寅
  如意跑去抢了大驸马手里的口供,自己边哭边看,看完后跑过来一把抱住小皇帝,哭的越发厉害。
  “哥哥。”
  他很难过,却不怪任何人,自小养成的品性,让他没有去钻牛角尖的想法。
  此时此刻,他只能紧紧抱着自己的哥哥来寻找一点点安慰。
  唐家兄弟的口供也在早朝上宣读了出来,画像一事,自然是被隐去了,但余下的罪名,也足以九族诛杀。
  十几年了,神宗短短数月驾崩的缘由,终于大白于天下。
  小皇帝亲笔谕旨,唐玉斩首示众,唐可寅赐毒酒,至于杨芙蓉的孩子,早已经被嬷嬷带走,谁都没去问她在哪,似乎所有人都默契的忘了还有这么一个小姑娘。
  为唐可寅送行的人是薛卓,薛卓带着毒酒,还带了些饭菜,天牢中,他们相对而坐。
  唐可寅从容平静,瞧着斟好的酒问:“是见血封喉吗?”
  “是。”薛卓看着他:“是个痛快的东西。”
  “那就好。”唐可寅笑了笑,拿起筷子,吃了一口红豆饭,慢慢嚼着,十分享受红豆甜甜糯糯的味道:“当初家父会在每月初一十五要求我们以红豆为食,意在不忘赤子之心,可我走到半路还是忘了。”
  薛卓另外拿了壶酒出来替他倒上,给自己也倒了一杯,饮下后才说道:“仇恨总是容易蒙蔽双眼。”
  “是啊,我就是被蒙蔽了。”唐可寅笑了一声:“原以为所有人都会因为仇恨而失去理智,可是后来想想,这不过是我在自欺欺人罢了,不过,坎坷虽多,却也不是一无所获。
  遇公主执政,虽为女子,却格局广阔,隐忍明理,一心为公,能容我一弑君之臣,用我这残缺之躯,委以重任,谋略布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一幸。
  遇幼帝登基,虽年少,但从容坚毅,明朗仁厚,心怀天下,不骄不躁,纳谏如流,所思所想自有主张,得皇上青眼,指为帝师,此二幸。
  遇大魏势弱,虽非从龙开国大功,却能亲身经历中兴图强之事,能切身体会大魏平乱自强,于亡国之际重振旗鼓一统中原,将昔日强敌外患尽数攻克,此三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