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212节

  唐老爷心里那点恼火又灭了三分。
  伤病号走了,偏院的床榻铺盖全要处理,用过的床单被罩烧了,杯碗要水煮消毒,地面泼上滚烫的药汤,擦得光可鉴人,用艾叶熏了屋,又大开着窗户通了一天风。
  古嬷嬷不懂这烧伤,寻思这又不是肺痨,怎需要这么费事儿。瞧杜仲和二姑娘坚持,也只好照做,带着几个仆役忙活不停。
  唐荼荼惦记着那个双腿严重烫伤的黄八宝,这几天还吩咐门卫,要是他家回来看病,不要拦着,让他们进来。
  却一直没等着。
  她隐隐觉得不好,点了两个人去黄八宝家打听一下,仆役回报说:“人家不让我俩进去,说是家里请了神医,不劳烦咱挂心。”
  唐荼荼不太信有人能治下肢大面积坏死,但市井中也常出奇人,说不准蹦出来个真神医,便让人盯着点,每天过去问问情况。
  她将近天黑才回家,跨过一条街,再转入巷口就到家了,前后不过五百步。
  走在窄巷中时,房顶上有人“吁——”吹了一声口哨。
  唐荼荼仰头去看。
  叁鹰蹲在房顶上冲她笑:“姑娘吃了没?有什么喜事呀,怎么心情挺好啊?”
  唐荼荼也冲他笑:“你什么事儿啊?”
  叁鹰:“这不殿下又来信了,我给您捎过来。”
  他顿了顿:“您得空多写两张,有什么想说的该说的都写上去,要是实在没什么写的,聊聊时政、聊聊鸡零狗碎的琐事不也挺好的?”
  叁鹰又装模作样抹抹眼睛,替主子掬了一把同情泪。
  “您是不知道啊,那边关多苦啊,殿下连个唱戏的、连个变戏法的也见不着。一个月顶多四五天打仗,不打仗的时候他能干嘛?只能闷头坐着。”
  “咱们人手多,捎点什么物件也方便,姑娘有什么想捎带的都行。要不这大老远的来回送信,你们一人写那么薄泠泠一页纸,跑这一趟多耽误人手、多费马啊。”
  他心说:主子,奴才也只能帮您到这儿了。
  唐荼荼笑得不行:“行行,我知道了——信呢?”
  叁鹰跳下地,双手捧上一个缩口布袋。听到巷口有动静,他立刻拱手告别,鹞子一般几个起落,飞檐走壁,不见了踪影。
  沉甸甸的,也不知道装了什么,唐荼荼借着灯笼光往袋里瞅,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着。她把这袋子藏在身后,一路背着两只手回了屋。
  宅子小,人多,一到饭点总是热热闹闹的。
  今晚好几个菜,厨嬷嬷学会了做海鱼,得意地卖弄手艺。口味确实不错,她们初来乍到,吃不惯本地人喜欢的清蒸,做鱼还是酱油醋浇汁、红烧后浇糖醋汁的做法,酸甜味勾惹得味蕾大开。
  唐荼荼却吃得心不在焉,飞快扒拉了一碗饭,放下碗筷离了桌。
  她爹还纳闷:“荼荼今儿胃口不好?怎的只吃一碗?”
  唐荼荼落下一句“有事儿,有大事”,话落三步并作两步跑了。
  她回屋洗净手,擦干净桌面,才把布袋放上桌,系紧的带子解开,里边露出一只多棱多面的铁块。
  好像是个机关盒,外壳打磨光滑,怕她不认得,上边还贴了三个大字——“鲁班锁”。
  唐荼荼放在耳边摇摇晃晃,没听到里边有机括的声音,只有八根铁条紧紧楔在一起。
  她翻来倒去摆弄半天,解不出来,鼓捣得盒子变了形,又凭着记忆复原。这回她学聪明了,往每根木条上编了号,左1234,右1234,用数学思维解。
  左1上移,腾出的缝隙可供右1和左2移动,可以单个移动,也可以同时移动,也就是三种移动方法。
  左2外移,可移动的有……
  列几个方程往里边一套,好家伙,最多可以有二百多种移动路径,再删去复杂累赘的路径,剩下二十来种拆解方法。
  啊,果然极尽工巧。
  唐荼荼激起了好胜心,一个一个挨着试,验算纸写了一摞。
  月上中天,阖府都睡下了,她越解越精神。终于在丑时,凌晨两点钟,听到了“咔哒”一声。
  唐荼荼精神一振,拨开这一层,睁大眼睛往里看。
  ——然后她看到了第二层,同样是个多面体铁疙瘩。
  这机关锁居然是嵌套两层的!外头的铁条最多能同时移动三根,里头的多面体竟然能同时移动四根,像一个松垮垮的网,她甚至能透过缝隙,看见里面那几张信纸叠成方块,可就是扒拉不出来!
  气人!
  唐荼荼熬到天亮,硬生生把这个机关锁打开了,匣子打开的那一瞬间,她再撑不住,蹬掉鞋子倒头就睡。
  三张信纸孤零零地躺在桌上,怪可怜的。
  十一月见尾,年关越来越近了。
  天津人靠海吃海,静海县主要的税源是煮盐和海产,一到运河封河,海河结冻,静海县的百姓便不忙了。
  尽管三岔口商旅仍络绎不绝,全是赶路回家过年的旅人,其中富商占据半数,每天打尖住宿买特产,留下滚滚的钱,却跟静海没多大关系——三岔口在城外,车马行也在城外,就算旅人进城住宿,去的也是北城,那块划在漕司府辖下。
  静海县穷得一如既往,百姓只能对着手里的冻鱼摇头嗟叹,肖想着什么时候能把运河码头挪到塘沽去,带上他们一起发财。
  人一闲下来容易生是非,唐荼荼每天去县衙点卯,连着好几天都碰着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都说天津人是“卫嘴子”,口才了得,能把死人说活,也能把活人气得倒仰。
  唐荼荼和几个嬷嬷丫鬟每天得了闲,一人捧把瓜子坐在二门后听相声,能乐一上午的。
  这天儿,屋里已经离不了火炉了,一天要加三趟炭,足足烧一天,在屋里呆久了总觉得呼吸憋闷。
  唐荼荼每天出门前去唐夫人屋里睄一眼,把东西两面窗户全留一条缝——下午回来时,窗户总是关上的。
  问是谁关的,丫鬟这个看一眼那个,那个看一眼这个,各个笑嘻嘻地摇脑袋,谁也不想认。
  气得唐荼荼直想骂人,声色俱厉地训了一遍“炭火中毒会闹出人命的”,训得几个丫鬟眼泪汪汪,唐夫人也连连点头,比着三根指头对天发誓了,这才算是记住。
  她火气上头,连夫人都敢训……仆妇背地里嘀咕:“二姑娘脾气越来越大了。”
  唐荼荼仍没消停,她往影壁后头挂了块白布,把全家从管家到仆役召一块开了个大会,反反复复讲了半个时辰,把炭火中毒的原因、症状,急救方法,全灌进他们耳朵里去了。
  讲完,唐荼荼转回身:“听懂了没有?”
  底下稀稀拉拉应了几声。
  唐荼荼一拍桌子,吼了声:“听懂了没有?!”
  底下肃然精神了,一群人连忙大声应道:“听懂了!”
  唐荼荼讲得口干舌燥,反复说了好几遍,最后总结。
  “安全无小事——你们看这回热水管崩裂,吓人不?谁洗澡时能盯着水管看?可危险就藏在平时不留心的各种小事里,你不把小处的隐患当回事,迟早被这些隐患害了。”
  一群仆役连连点头。
  唐荼荼正满意,却听身侧有人“噗”地一声笑,打破了严肃气氛。
  她皱起眉,扭头去看。
  那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公子哥,浓眉大眼的,是个俊俏小伙,个儿挺高,穿着一身簇新的绸面棉服。
  人们都爱把棉衣做得宽宽松松的,下雪天好往里头套衣服,这人却不,棉衣紧绷绷地箍在身上,显出他的好身条来。
  这公子双手抱臂,倚着影壁,站成一个洒脱的姿势。
  唐荼荼一愣:“您找哪位?”
  爹是明年要上任的新县官,他们来了这半月,时常有人站在门外往里瞭,真正进来拜访的还一个都没有。
  “姑娘不认得我了?”
  那公子咳了一声,弯着身掩住嘴,朝她耳朵凑了凑,结结巴巴说:“我是那个,就那个……你把我从澡堂扒拉出来,还吼我了……就那个……嗐!你记得吧?”
  噢,想起来了。
  唐荼荼视线不受控制地往下窜了一尺,觉得不礼貌,又赶紧盯到人家脸上。
  “在下公孙景逸,自那天泡了澡以后头晕脑胀的,搁家里头休养十日,总算是大好了,赶紧备了礼来给恩人道谢!”
  他转身向外,啪啪一鼓掌。
  外边有人吆喝了声“起——”,立马热闹起来了。
  “锵锵,起锵锵!锵锵锵,起锵锵!锵锵,起锵起……”
  敲锣的,打鼓的,唱戏的,踩高跷的……一群唱大戏的裹着粉绸绿布,从那扇窄门挤进来了。
  饶是唐荼荼在京城见过了世面,还是被这一群敲敲打打的震得后仰了一步。
  三个人高马大、却还没褪尽稚气的大小伙儿,在她面前站成一排,笑出三嘴大白牙,齐声喝道。
  “感谢茶花儿姑娘仗义救人,姑娘大恩大德,我三人铭记在心!”
  唐荼荼:“……感谢谁?”
  第193章
  两边对了对名字,公孙景逸几个头凑一块儿说道起来。
  “你从谁家拿着的名帖?”
  “我大姑跟赵夫人交情好,前两天寺里不是布财施嘛,两人碰头儿就唠起来了。我大姑说看了姑娘名帖,就叫茶花儿。”
  “嗐,你大姑今年六十了,她那记性能作数吗?”
  “怎么全成我不是了?人姑娘闺名,我能跑人家门口儿乱打听吗!茶花儿多顺口啊,你们跟着叫了两天,也没一人吱声说不对啊?”
  他三人七嘴八舌嚷了一通,唐荼荼在乌嚷嚷的锣鼓声里,端着一脸沧桑表情,连听带猜的,总算听明白了。
  爹头回领着全家去衙门拜访时,和赵大人一家交换了表字与名帖——递名帖,这是拜谒长辈和高门的礼节,算是递上名片自表身份。
  珠珠还小,省了这名帖,唐老爷让荼荼也写了一封。
  唐荼荼当时没想通:爹和母亲是把她当成待嫁女,盼着赵夫人引她进入贵女圈子呢;还是把她当一个堂堂正正的少年人,觉得她该是正身表德的年纪了,要多与人相交。
  唐荼荼表字“鹤霄”,是二殿下起的,寓意很美,她一字不漏地记住了。
  鹤于九霄,谓仙来处。
  这表字兼顾了英武与秀致,很容易叫人高看一眼,好奇名字背后是什么样的人。
  唐荼荼不想给自己添麻烦事由,此其一。
  二来嘛……
  她也不知道自己犯什么矫情,不想把这个表字给外人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