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

  问心学院在半山腰,沿着石阶两侧都是银杏树。
  如今入了秋,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满地的落叶也是金灿灿的,踩上去会发出咔嚓咔嚓的细碎声响。
  “咔嚓~”
  顾璋沿着石阶往上走,看着周围黄得滋润的美景。
  且不知,许多上山路上的人,也都在看他。
  问心学院里,有正在备考乡试的秀才,最年轻的一批也多十六七岁,也有考中举人,但是没考中进士,继续回来苦读的,年纪范围就更大了。
  若用现代学校类比,大约是高中和大学的混编学院。
  而顾璋,十一岁,宛如走错了门的小学生。
  “今儿不是探视日,怎么会放家眷进来?”
  “不是,你没听说啊?今年院试的小三元才十一岁,我估摸着他就是顾璋了。”
  “什么?”有些学子确实不关注自己已经过了的考试,只往上看更高阶的考试,但听到也愕然:“你再说一遍,小三元?十一岁?”
  想想自己十一岁,连四书五经都没背完,童生都还不是,都忍不住有些怀疑起来。
  “我倒是听说他做出一种能让人清凉的神仙水,今年院试炎热闷蒸,许多人没发挥好,说不定是沾了这个的光。”今年因为炎热没发挥好的学子不忿地小声道。
  这个开学日。
  两种截然相反的言论,就在学堂里传播起来,而且传播的很快,毕竟人有了名气,是非也自然多了起来。
  顾璋对此还一无所觉。
  他正在写文章,这是书院的入学测试。
  问心书院内分两个平行的院,一个是准备乡试,备考举人,另一个是准备会试、殿试,备考进士。
  每个院内,又分甲、乙、丙、丁四个组。
  甲组是最优秀的,可以下场一试。
  乙组次之,还需努力进学,若想搏一搏,也可参考试试,但大多都名落孙山。
  丙组是已经完成基础学业。
  丁组则是每年新生。
  在学院中,师长会按照不同的学习进度,传授不同的课业,分层教学,学子们只需往上努力,一步步踏实走就是。
  如今进行的,就是今年入学新生的测验,以便分到不同的班,也便于师长了解学生情况。
  毕竟院试的考卷,是不对外公开的。
  【民之大事在农】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历朝历代研究农务……】
  【试以一地为详,陈教农之策。】
  顾璋通读这篇策问题目,确实和此前相对简单的童生试大不一样。
  不仅要对题目有一定的想法,还要有足够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还要给出切实有一定可行性的想法。
  顾璋构思一番,打算写自己的老本行。
  想要百姓过得好,农业发达,不是思想教育、或者鼓吹形式上的东西,或者一些降低税的政策能彻底解决的。
  要不那么多朝代,那么多贤明的君主,怎么都没解决这个问题?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只有农业技术发达的新社会,才再无饿死之人。
  顾璋落笔:
  “民之大事在农,农以谷为命,欲谷盈仓,在于利田、养种……”
  他对永河村的土地情况已了如指掌,后又一共四次来回府城与县城,也算是观尽宁都风土。
  对宁都的地形地貌、基本气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斟酌思考,最后以永河村为模板,以小见大,谈及整个宁都土地农业情况。
  若使用得当,可广泛的使宁都这片土地的收成都达到两石。
  因斟酌到底要写到什么程度,顾璋写了许久,等写完时,有大半的人都已经交卷了。
  顾璋将答卷交到前面,便散学回家了。
  只等出成绩后,按照院试7成,入学考3成的成绩,入不同的教舍,再正式开始官学的学习。
  两日后。
  发卷放榜。
  顾璋穿过满是小吃的街巷,选了两个没尝过的小吃,心情不错地往学院走。
  到学院的时候,正好吃完。
  “让我看看!”
  “我排在前面!”
  一群人正在聚集在一起,看墙上张贴的排名宣纸。
  顾璋也走过去,他下意识从前往后看,找自己的名字。
  扫完第一列,没有。
  顾璋又去看第二列。
  他的肩膀被拍了拍,那人大声道:“小三元,你的名字在后面三列里,跑这么前看什么?”
  顾璋回头看,是项门。
  他眼里不似道歉那日的屈辱,有些得意,眼里藏着奚落和恶意。
  他声音很大,一时间看榜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
  原本没注意到顾璋名次的人,这会儿也都下意识去后三列找。
  拥挤的人群中顿时传来诧异的惊呼声。
  “还真是,顾璋的名字在倒数第三列。”
  “不会吧,他不是连中三元吗?怎么跑到这么后面来了?”
  “是不是搞错了?院试前十名,都在前三列啊。”
  顾璋拍了拍肩膀上被碰过的地方,朝着榜单后面走去。
  人群慢慢分开,好奇、打量的视线都落在他身上。
  顾璋皱眉,即使他文章有问题,也不至于落到最后三列去吧?
  那几乎是倒数了!
  不可能这么差吧?
  但穿过自动分开的拥挤人群,他确实在倒数第三列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还不是前头,而是倒数第三列靠后的位置。
  项门在后面笑道:“咱们小三元虽然出身农家,但恐怕连地都没去看过,竟写出亩产两石的离谱言论来。”
  “两石?这未免也太离谱了。”
  “能写出亩产两石,这排名也难怪了。院试能得魁首,我看确实有神仙水的功劳。”
  人群中的窃窃私语不断传来。
  顾璋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就跟上辈子考试时有那种重点小册子一样。
  这个时代许多考生都家境不错,不曾接触农民,土地。但是农又是科举里逃不开的一个话题,所以有人专门出了一本小书,里面总结了许多关于农业的“常识”
  几乎是所有科举考生都会背的一个东西。
  比如不同粮食的亩产、比如水稻和小麦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
  许多像是金瑎这样连水稻和小麦放到眼前,都分不清的读书人,就是靠这本书来对答。
  而这本书里,给小麦的亩产定义,宁都良田均产一石4斗,劣等田均产六斗,越往边关苦寒之地,亩产越低,一等田也可低至一石。
  而他的这篇文章,就相当于犯了违反教科书里的常识性错误,让人感觉起来,就像是写“m国的首都是湖南”一样离谱。
  大众的解法,是用各种政策和方法,鼓励开荒,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有了更多的田地,越努力的种地,就会有更多的收成,日子就会过的更好。
  肥田之法并非无用,但按照那本划重点的金科玉律小册子上说的,最多也就是相比均产多个一两斗。
  也就是从前永河村顾德贵的偶尔能到的产量,种田的老手,细心护养土地,照看麦苗,也无天灾人祸,风调雨顺才能增产一两斗。
  顾璋不知道为什么永河村的亩产,竟然完全没有传到府城,连一点名气都没有,但他猜,多半和吴县令脱不了干系。
  想明白前因后果,知道为什么自己排名会倒数。
  顾璋差点就气笑了。
  不远处。
  问心学院后山一栋小竹楼中。
  燕老正和一白发老者交谈。
  “能得燕老指点,那是学子们的福气!”白发老者正是书院院长,得知燕老要来他们学院教书,心中欢喜。
  姜武从门外快步走进来。
  他严肃着脸,弯腰在燕老耳边说着什么,板正的国字脸,看起来像是在汇报什么重要的公务。
  院长极为有眼色的避嫌走远,不去听自己不能听的事,就这样生生错过了这一大事开端。
  “老爷,小石头被人欺负了,他被一大群学子围起来,您快去看看吧!”
  谁知这浓眉大眼,一脸正经的人竟是在说这话?还故意含糊其辞,夸大情况。
  燕老脸色一变,连忙起身,大步往外走:“带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