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5节

  封氏姐妹同声曰:“我弱不能复仇,君杀贼累万,天下景仰。君诚为我致二柩葬故里,请事君子。”
  “帝聘之。绚曰不可,乃自请为妾。”
  邵树德暗道春秋笔法就是厉害,不知道历史上多少事被这般修饰糊弄过去了。
  大封算是半强迫,小封是被他强暴的,彼时她的夫君还未死,结果到了史书上,居然写成这样……
  又提到了明献皇后赵玉。
  时天下丧乱,百姓易子而食,赵玉见此情状,屡屡哀泣,不能自已。
  夫贺公雅欲从贼作乱,白妻赵玉。
  赵玉怒斥“逆贼欺天,戕害百姓,神所不福”,不愿“以身事贼”。
  公雅怒,摔门而去。
  赵玉粗通望气之术,见帝顶上华盖如云,知真命天子,具告公雅从贼之事。
  帝杀公雅,解民于倒悬,欲聘赵玉。
  玉曰:“吾岂再嫁人乎?宁没身为婢。”
  帝不许,固请。
  玉曰:“请君日后善待百姓。”
  帝指天发誓。
  赵玉请为妾侍,与帝同车而归。
  邵树德看完,脸上的表情也绷不住了。这一个个形象伟光正,写的是历史吗?
  “臣知陛下光明磊落,一无所惧。然自古以来,向为尊者讳。赵皇后、封淑妃、封昭仪身后之名……”崔协小心翼翼地说道。
  “唔,先这样吧……”邵树德含糊地说道:“明年派人去下伊丽河谷、碎叶,把那边的《风物志》、《地理志》重新编纂一下。”
  “是。”崔协应道。
  正史、载记、传记之外,还有杂记、地方志一类,能收录都会收录。实在没有的,就得本朝编修,比如有关西域的。
  邵树德之前已经收到过消息。
  他离开高昌之时,符存审、杨亮、邵嗣武第二度出兵,再伐波斯。
  波斯人也是倒霉。
  去年重兵追击邵树德,但没追到,唯一的战果就是打跑了邵树德收编了突厥人、样磨人部落,收复了失地。
  波斯大军一直待到今年正月才走,回去接着平叛。
  不平叛不行了!去年抽出兵力来收复失地,本来就与叛官叛将乃至敌国做了妥协,隐患无穷。东边的战事告一段落,自然要赶回西边,永除后患。
  结果战事正烈的时候,乌古斯人于四月间突然南下,劫掠波斯各地。
  波斯人大怒,同时也很无奈。都怪那位“虚德·绍伊汗”,他给各游牧部落做出了表率,鼓舞了他们的勇气,现在什么阿猫阿狗都想在波斯身上咬一口了。
  于是又分兵,攻乌古斯诸部。
  五六月间,大夏旗下的三路人马再度出击,劫掠波斯。
  北路符存审部打得颇为顺手。
  他们兵围怛罗斯。波斯大军来援,夏鲁奇摧锋破锐,在战斗中手杀六十余人,威震怛罗斯,敌军遂败。
  大军围攻一月,破城,尽掳其人而走。
  碎叶方向,邵嗣武整合了六万余骑,攻到了沙什附近,数月间斩首五千,大掠四方,所获颇丰。
  杨亮统领于阗、疏勒大军攻入拔汗那,再度掳掠了大量粮草、牛羊、金银、妇孺而回。
  七月底,他遇到了波斯大维齐贾伊罕尼亲领的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双方于土尔木甘、哈吉斯坦间连战数场,互有胜负。
  八月底,夏军徐徐撤出拔汗那,波斯人奋起追击。
  杨亮亲自领兵断后,大败贼人,斩首三千余级。波斯人胆寒,不敢追击。
  战斗中,杨亮冲杀甚勇,身中数矢,几殒绝。
  亲兵痛哭,杨亮怒骂:“速归!勿令波斯有杀我大将之功。”
  还好回到疏勒后,杨亮又奇迹般地缓了过来。
  许是意识到了多线作战的不利,波斯人派出使者至疏勒,请议和。
  杨亮不敢擅专,派人护送使者前来长安,目前应该刚走到焉耆。
  邵树德对西边的战事还算满意。
  波斯人目前处于战略困境之中。空有国力,发挥不出来。今年他们很明显放弃了北方,宰相亲自领兵攻杨亮这一部,结果十万众对上六万余夏兵,依然不能战而胜之,甚至还吃了点亏,损失应该不轻。
  但波斯还没被削弱到一定程度,也不能给他们腾出手来处理内部叛乱的机会——去年冬到今天春末,他们很可能已经处理了一部分内部叛乱——明年入夏后,还得接着来,继续抢。
  在史馆又看了看处于编修状态的《宋(乐)相国论事集》、《皇夏勇将志》、《关北高士传》后,邵树德便离开了。
  武功既畅,文术将修。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精力都将放在这方面了。
  第061章 印刷与油墨
  十一月底,洛阳一行人还未抵达长安。
  邵树德已经在西京少府工坊内查看第一批刊印的书籍了。
  别误会,这不是《同光全书》的内容,而是第一本翻译出来的波斯文作品。
  更准确地说,是一本薄薄的游记,大概是某个海商无聊时写的日记,其中有很多关于真腊等外国风物的描写,也有不少有关航海时利用星象辨别位置的内容,更有大量港口水文信息的描述,非常有价值。
  日记不长,路上就翻译完了,邵树德打算刊印一批,发给平海军、清海军的军官阅读。
  没有任何疑虑,采取的是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
  在大规模刊印标准教材的时候,雕版印刷的优势是极其巨大的。
  如果是大规模商业印刷,雕版印刷光靠成本就能把活字印刷打败,这在历史上是证明了的,因为直到明清两代,书店刊印书籍时,仍然使用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事实上一直到清末,雕版印刷都是绝对的主流,清代7748种历代书籍,活字印刷的只有220种。
  熟练的雕刻师傅,雕刻起来的速度很快。
  一本书籍的雕版,往往出自一人之手,文字风格统一、美观,行距、间隔规整。印刷完后,如果想重印,拿出雕版继续印就是了,古代甚至有使用了几百年的雕版。
  但活字多半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新旧参差不齐,文字大小、风格不一。印刷完一版后,字拆掉了,重印起来很不方便。
  在印刷前审稿时,雕版印刷也很有优势。
  审稿人拿着雕版对照原文即可,非常便捷。
  活字印刷则不行。
  首先,定稿时从上万个字里面检索出相应的汉字就很麻烦,排版也很丑。
  清末民国时,因为报纸每天都有新内容,用雕版不划算了,于是改活字印刷,但字形大小、排版出现了很多问题,阅读体验很差。
  而且,在装完活字待印刷前最后一遍审稿时,字形是反的,审稿耗时漫长,极其容易出错。
  最关键的是,活字印刷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识字的工人,成本极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决定了雕版印刷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墨水主要是水性墨,油性墨品种很少。
  水墨用雕版印刷,非常清晰、完美。
  但在活字印刷时,泥活字还好,金属活字(铜、铅)与水墨的亲和性不好,印刷不够清晰,但雕版印刷则没这个烦恼。
  所以,不要觉得古代人是傻子。明明有了一整套活字印刷术,居然舍弃不用,还在雕版印,都是有原因的。
  活字印刷真正适合的其实是西方。
  字母数量少,制作、找寻容易,而且他们有油墨……
  “朕有一法,或可提高印刷效率。”邵树德看了一会后,突然说道。
  活字印刷,他曾经提过,工匠们也花费巨大代价制作了一批泥活字、一批铅锡合金活字——后者用了几年时间,花了十多万缗钱,简直离谱,连他都觉得贵,就别提民间了。
  往好里说,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各有优劣”,实际上么,目前很少用活字印刷,这钱多半浪费了,算是买个教训吧。
  “请陛下赐告。”少府中尚署丞陈兴云说道。
  “可否制作一种蜡纸,用铁笔书写文字于上,再用浸透了油墨的推子推着印刷。”邵树德问道。
  其实,这也是一种雕版印刷。只不过写字比雕刻快,油推子推着印刷效率也更高。
  邵树德上小学时,他有个老师就是用钢笔在蜡纸上写字出卷子,然后自己一个人推着印刷,印完后发给学生们考试。
  甚至直到初中一年级时,仍是如此,直到学校买了激光印刷的机器。
  “陛下稍待。”陈兴云是进士,能了解现有的印刷工艺就不错了,技术创新是很难的,这事还得找工匠,于是他喊来了奚超、奚廷珪父子。
  他们是易州人,制墨匠人,在当地小有名气,被举荐到了朝廷,为少府录用,负责一部分印刷、制墨事务,算是工头了。
  “陛下。”父子二人一齐行礼。
  邵树德又将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奚超想了想后,道:“或可一试。”
  邵树德大喜,旋又问道:“有没有办法制作一种油墨?”
  “陛下,何为油墨?”奚超奇道:“少府进献上去的墨,本就有松油。”
  邵树德想了想后,换了一种说法:“但这种墨,大部分还是水,对不对?墨和油,都溶在水里。”
  写了这么多年字,他对墨也有一定研究。
  少府进献的墨,固然有松油、桐油、麻油等,但主要是作为连接剂存在的。油烟溶于水中,就根本来说,其实是“水基墨”——中国古代的绘画,一般被称为水墨画,可见一斑。
  他现在想要的是一种“油基墨”,即书写的有色体部分(墨),溶于油中,而不是溶于水。
  他也说不上为什么要这种,因为小时候老师印刷试卷就是用油墨,水墨多半不行。
  而且油墨印刷起来,色彩均匀,对比强烈,还有光泽,比水墨强得不是一星半点。最关键的是,不怕水,与金属活字结合好,印刷效率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