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节
吴红香下班时候又躲在了巷子口等高建军,结果发现高建军从出版社出门竟然跟一个年轻女人并肩走。
她一路尾随,发现高建军跟那女人还去了饭店。
虽说旁边还有林秀英跟高才,但是在吴红香的眼里,这俩年纪大的直接被忽视了。
宁宛走到国营饭店门口,感觉到好像有人在盯着自己看,她下意识地回头。
街上都是来往的行人,不过吴红香的眼神太夸张,还是被宁宛看见了。
“怎么了?”林秀英发现宁宛不进去,直盯着一处看,她也顺势看过去。
“诶?那不是吴红香吗?我记得她家好像不是往这边走。”
高建军的神色微变,也不好多解释什么。
高才倒是多少了解自己的侄子被吴红香纠缠的事,他开口道:“或许有别的事吧。秀英同志,咱还是进去吃饭吧,大冬天站外边我是受得了,宁同志年轻,不抗冻。”
“哈哈,说的是,咱们快进去,先来一大碗热汤。”林秀英回应着,乐呵呵地看宁宛。
知道吴红香是出版社的人,宁宛也没多想,只觉得之前人家应该是在看这三个出版社的人,并不是在看她。
叶超在后厨忙,得知媳妇来吃饭,立即好酒好菜上齐了。
林秀英结账的时候,叶超坚持算在他身上。
一顿饭,又拉近了宁宛夫妻跟出版社的距离。
午饭后下班,叶超骑车子将宁宛送回去。
宁宛也跟他说了说具体的流程。
“阿超,我一口气花了五千多,你心疼不?”
五千多块,叶超不认识宁宛之前,都没有这概念。
但是跟宁宛熟络之后,虽然工资还没上去,但见识上去了,而且胆量也上去了。
“媳妇花多少都没关系,我明白你不会浪费,你是个懂得规划的人。”
“现在花出去五千,媳妇觉得值得,那这事儿就值得。媳妇的好心情,花多少钱都买不来。”
叶超骑着车子,说话的时候,嘴边都是白色雾气。
他没有用围巾遮挡嘴巴,生怕说话媳妇听不清。
“算你会说话,问答结束,叶超同学过关啦。”
宁宛得了满意答案,乐呵呵地哼起了小曲儿。
回家的路上,她也想过接下来要做的事。
出版的书籍还得几个月能见到,这几个月里,宁宛打算给报社投些小故事或者小笑话。
这些东西她的脑袋里有一大堆,不为稿费,只为了将来卖书的时候,能一鸣惊人。
对,宁宛打算给报社投稿的时候,加上一些书籍的信息。
当然,是不违和地添加进去,让大家读故事或者看笑话的同时,她的书籍名字《求知知多少》能混个眼熟。
叶超还有半天班要上,所以将宁宛送到家门口都没进院子,直接原路返回。
宁宛不是不想用瞬移术回家,只是她跟叶超的心思一样,瞬移术太快,他们也偶尔想要一些二人世界的浪漫。
“婉儿回来啦,快进屋,我烤了山芋还有土豆,山芋冒油儿了,小笼包小蒸饺吃的正欢那。”
张喜凤的声音从堂屋门口传来,宁宛已经走进院子。
她洗了洗手进了屋,两小只没有一个看她的,全都趴在矮桌前吃东西呢。
宁家贤跟宁知渔一人拿着一个小匙,一口一口往两小只嘴巴里喂。
两小只的圆胖小脸肉鼓鼓的,小嘴咀嚼的那叫一个快,就跟安装了小马达一样。
小猪蹄这会儿也忙着吃,倒是没吃山芋跟土豆,而是吃的蒸蛋羹。
张喜凤给宁宛用盘子端过来一个烤裂开山芋皮的,油汪汪的红色山芋瓤,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婉儿,小心烫。”
宁宛笑着应声,顺口说:“妈,你咋不吃?”
她不是第一次发现张喜凤不吃地瓜,而且之前还发现,家里人好像都不怎么爱吃。
其中还包括大哥大嫂两口子。
要说一个人不喜欢,那是个人口味,全家都不喜欢,就有些让人疑惑了。
“不吃不吃,这辈子不想吃这玩意儿。”张喜凤摆摆手,脸上的表情一言难尽。
牛金芳也不理解宁宛喜欢吃山芋的事儿,在她看来,野菜根都比这强。
第222章 最好的良药
宁宛刚好瞧见牛金芳那同样嫌弃的表情,她边吃边问:“妈,这地瓜那么好吃,为什么不爱吃啊?”
记得上辈子,一块很小的地瓜都要卖到好几块钱呢。
地瓜就是他们的土话山芋,牛金芳跟张喜凤都懂,但讲话时候还是不习惯说地瓜。
牛金芳先于张喜凤答:“弟妹啊,原先你没来的时候,我可是跟着咱妈吃了不少年的山芋。”
“黑乎乎的山芋干,山芋面饼子,山芋面窝头,蒸山芋、煮山芋饭、就连过年时候的饺子也是山芋面的,哎呦,那叫一个够够的。”
张喜凤也赞同,“对,我这辈子都不想再吃了。”
宁宛眨眨眼,换做是她的话,她也得吃腻。
……
晚上叶超下班回来,宁宛正在回忆着上辈子看的哲理小故事,书写在本子上。
从前,一个医生给病人治疗癌症(几乎无药可痊愈的病),做手术的时候发现切不了,只好再缝上。
他去和病人解释情况,但是病人年纪偏大耳朵背,没听清楚就稀里糊涂回了家,还以为手术成功自己的病好了。
一年后,那医生碰巧遇到该病人,大为吃惊。再一检查,癌细胞竟然彻底消失。
医生不明白为何会有这种奇迹出现,他后来偶然在一本名叫《求知知多少》的书籍里看见一句说服自己的答案:
乐观的心态是最好的良药。
叶超看着纸张上的娟秀小字,眼睛亮亮的,满是欣赏。
“媳妇,最后这句话真是点睛之笔。心态确实是很重要,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奋斗的人,心态摆正,知足常乐。”
叶超坐下来,跟宁宛挨着,“不过,求知那本书里不都是例题讲解吗?”
“是啊,正文的内容都是讲解,不过每一页的底部空出来的地儿,我都写了类似于启示的话。”
宁宛笑着回应,那是她提前就想好的,为的就是将每一本书的价值扩大化。
叶超佩服地看着宁宛,他以后要学习的地儿还有很多。
“你说这小文章投稿报社的?”叶超问,他的视线落到了纸张右下角。
小宛两个字让他的眸光闪了闪。
媳妇的名字跟他以为的竟然不是同一个字,怪他太粗心,知道媳妇的身份不一般,早就该问清楚。
该打,真该打!
宁宛察觉到叶超的表情有些古怪,关切问:“怎么了这是?”
叶超抓住宁宛的手,目光真诚地称呼,“小宛。”
“嗯。”宁宛等着他继续。
叶超忽然不想点出名字的事,就这样顺其自然地更改,好像更好。
他收起心里的愧疚,想着日后多疼爱媳妇来弥补自己的粗心。
然后他道:“媳妇你放心,明天我肯定准时送报社去。到时候出版了,我第一个买回家。”
“可是,万一不过稿那?”
宁宛看过临东日报、周报什么的,貌似还没有投稿这类小故事的专栏。
叶超信誓旦旦,“肯定能过稿!”
“为什么?”
“因为王满仓拍的照片都能登报,媳妇你肯定比王满仓厉害。”
额,嘿,这个理由很强大呀!
宁宛自认很有说服力。
她信了。
次日。
临东报社编辑部。
三个编辑像往常一样整理稿件,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众多投稿之中选出合适的文章,然后交给主编过目定稿。
虽说现在的文坛不是很景气,但还是有不少人投稿子。
对于一些文学爱好者来说,看见自己的作品印刷在报纸上,哪怕没什么酬劳,成就感跟荣誉感也是满满的。
所以,每日的稿件都不在少数,三四十份都是少说的。
“《山区也要抓教育,为革命教育好少年》,这题目不错。”
薛东来就喜欢这些中规中矩的,发出去之后绝对出不了岔子。
他认真阅读起来,只是眉头逐渐皱起,“文笔欠佳,口号喊的响亮,写出来的文字有些生硬,不好。”
他将那一篇稿子放一边,他不给过,等另外两个编辑看过,再有一个不给过的,第三个人就不需要看,直接毙掉。
“最近稿子的质量明显下降,而且订报纸的也越来越少。”
薛东来感慨一句,觉得做编辑有些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