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节

  舒良摇了摇头,道。
  “之前的时候,就只有天官大人继任吏部尚书时,俞阁老和兵部的于尚书,一同前去道了个贺,不过,只待了盏茶时候,便告辞了。”
  于谦
  朱祁钰似是想到了什么,紧着问道:“那这段时间呢?”
  见到天子如此关注此事,舒良也提起了精神,仔细的回答道。
  “这段时间,俞阁老统共往天官大人府上去了三次,分别是除夕日傍晚,初三日朝廷开印之前,还有就是今日,镇南王的案子审结后,又去了一次。”
  “这三次,每次除了除夕日待了大约一炷香时间,其余两次,都差不多是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左右。”
  除夕日?
  这么说,俞士悦和王的交往,是从他那天从于府离开之后开始的。
  朱祁钰的神色有些复杂。
  是于谦吗?
  似乎除了他之外,朝中也没有人,能够让俞士悦如此信任的了。
  可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王在这件事情上是什么态度,于谦应该是最清楚不过的。
  虽然说,迎回太上皇的事情,一直没有被放到正式的朝议上来讨论。
  但是私下里的奏对,总是会不免提到这件事情。
  作为朱祁钰最倚重的大臣之一,王和于谦每每都是意见相左的。
  王坚持认为,要等朝廷重整旗鼓,出军将太上皇抢回来,而不是委曲求全,给也先布帛金银换回。
  但是于谦却觉得,如今瓦剌元气大伤,短期内对于大明没有什么威胁,可以考虑适当答应他的条件,通过和平的方式迎回太上皇。
  因为是私下的奏对,所以每次说不了几句,就被朱祁钰调和开了。
  但是两人对于对方的态度,却都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他在这个时候,让俞士悦去找王,又是为了什么呢?
  摇了摇头,朱祁钰将此事暂且搁下,转头对着成敬问道。
  “丰国公他们的奏疏,递上来了吗?”
  成敬点了点头,上前在一摞奏疏当中翻了两下,抽出几本,摆到天子的面前,道。
  “这几本,是丰国公李贤,忻城伯赵荣以及其他几家勋戚联合上的奏疏,弹劾靖远伯王骥畏缩不前,置苗地百姓饥寒交迫,多有饿死。”
  说着,成敬偷偷瞥了一眼天子的脸色,小心的继续道。
  “这本奏疏当中,除了弹劾王骥之外,还同时弹劾兵部尚书于谦识人不明,骄横自矜,刻意回护王骥,冒犯天颜,邀直买名,要挟君上。”
  朱祁钰倒是没什么特别的反应,这件事情,本就是他授意李贤去做的。
  如今这位新晋的老公爷,算是彻底踏上了他的这条大船,再无后退的余地,所以只能竭力好好办事。
  这要是换了以前,王骥这种手掌兵权的大将,于谦这种名满朝野的重臣,一个他都要躲,何况一次弹劾两个?
  点了点头,朱祁钰又问:“那臣那边,可有什么反应?”
  成敬想了想,又从奏疏堆中抽出了几本,道。
  “李老公爷这些日子奔走各府,并没有刻意将此事保密,因此,这份奏疏一上,就有不少御史立刻递了弹劾奏疏上来。”
  说着,成敬将拿出来的奏本分成两摞,继续道。
  “这些御史们分为两派,一派是直接针对李公爷等人的,说他们擅自干预兵部事务,攻讦忠良,扰动大军,还有的,直接将您更易总兵官的圣旨,栽到了李公爷和赵伯爷身上,说是他们对天子进了谗言,所以您才一意孤行,说他们是奸臣谗臣。”
  “另一派则是弹劾五军都督府的官员,主要弹劾的人是成安侯郭晟,驸马都尉薛恒,都督同知刘聚,都督佥事孙斌等人玩忽职守,疏于操练,克扣京营军饷等。”
  朱祁钰翻了翻,脸上浮起一丝笑意。
  果不其然,都察院的御史们,或者说臣们,最警惕的还是勋戚势力的扩张。
  李贤他们一动起来,这边立刻就做出了反应。
  将这些奏疏一一过目,然后朱祁钰一个都没批,而是直接又推到成敬的面前,淡淡的道。
  “你去知会内阁,这些弹章,还有迎回太上皇一事,明日早朝,一同下廷议!”
  第296章 朝议三事
  天色蒙蒙亮起,宫门缓缓打开,老大人们拾阶而上,不急不缓的往华殿去。
  长久能够在朝堂当中屹立的老大人们,眼力和洞察力都是一等一的好,自然能够察觉到,今天的早朝,和往常的分外不同,颇有一股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压顶的氛围。
  因此,原本应该氛围轻松的早朝,打从一开始,就隐约笼罩着一层紧张的氛围。
  “皇上驾到!”
  随着引导官一声呼喊,原本略显的有些杂乱的队列,顿时变得整整齐齐。
  “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天子金口纶音传下,群臣方才起身。
  接着,成敬上前一步,开口道。
  “陛下有命,今日早朝,所议三事。”
  “其一,右副都御使萧维祯,定西侯蒋琬,指挥同知张輗,各具本上奏,以天下承平,战息止戈,请遣派使团前往瓦剌和谈,迎回太上皇。”
  “其二,丰国公李贤,忻城伯赵荣等,弹劾靖远伯王骥畏缩不前,忧惧避战,弹劾兵部尚书于谦识人不明,回护王骥,置苗地百姓于不顾。”
  “其三,都察院御史李信等,弹劾成安侯郭晟,驸马都尉薛恒,都督同知刘聚,都督佥事孙斌等人数月不曾亲临营地,督查操练,玩忽职守。”
  没有任何的铺垫和寒暄,一上来就是开门见山。
  成敬的话,不亚于在朝臣当中投入了几颗炸弹。
  类似这种确定内容的朝议,早在前一天,就会将相应的奏疏送到通政司,明发到各个衙门。
  因此,成敬也就没有再详细说明,只简单的描述了一下情况,便退了下去。
  不过即便如此,他说完之后,底下还是“嗡”的一下便议论开了。
  到底是事关重大,所以朱祁钰也不着急,等了片刻,他才伸手往下压了压,开口道。
  “三桩事情,皆事关重大,便一桩一桩来吧,萧卿,蒋卿,张卿皆奏当即刻遣派使团,迎回太上皇,诸卿觉得是否妥当?”
  率先出言的是俞士悦,他受了于谦的托付,对于这件事情,早就有了提防,立刻便上前道。
  “陛下,臣以为不妥,也先是土木军报刚刚到京之时,我朝便曾数次遣派使团,欲与也先和谈,迎回上皇,然其野心勃勃,图我京师,出尔反尔,奸诈不堪,屡次敲诈我朝廷财帛金银,却始终不肯放还上皇。”
  “此前种种,足可见其贪心不足,乃欲挟上皇以令我大明朝廷,全无放还上皇之诚意,故此,臣以为,我朝廷越是迫切欲迎回上皇,也先便越会待价而沽,以上皇为要挟,不断向我朝廷索要物资,唯有以静制动,徐图长计,方是正理。”
  太上皇是一定要迎回归朝的,这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满朝上下,包括天子在内,没有人敢说,将太上皇丢在迤北不管。
  因此,能够争论的,就只有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来迎回。
  俞士悦的看法,事实上也是很多朝廷大臣的看法。
  大明不是没有尝试过营救太上皇,但是财帛金银送了不少,太上皇却连面都没见几次。
  朝中的许多大臣,虽然想要迎回太上皇,但是也不想当冤大头。
  因此,俞士悦说完之后,立刻便有不少大臣点头表示赞同。
  当然,反对者也有。
  右副都御史萧维祯立刻就站了出来,反驳道。
  “如今与土木之时如何相同?”
  “彼时我军大败,也先气势正盛,欲挥师南下,图我京师,自然不肯与我大明和谈,放归上皇。”
  “但是如今也先大败,狼狈逃窜,我大明京营重整,兵精粮足,天下承平,君臣一心,朝野上下皆翘首期盼上皇归来。”
  “反观蒙古各部,瓦剌和鞑靼局势日渐紧张,颇有大动干戈之意,如此状况之下,我使团前去瓦剌迎回太上皇,也先岂敢阻拦?”
  这番话说的理直气壮,气势十足,让朱祁钰不由得将目光放到了他的身上,神色有些捉摸不透。
  这个人他也知道,太上皇的心腹,曾扈从北征。
  他和杨善,李贤三人,是土木之役当中,为数不多幸免于难的臣。
  土木之役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就算再怪罪,也怪罪不到他们这些扈从的普通臣身上。
  何况,他们几个,都曾经随前兵部尚书邝野,在行军途中力谏太上皇不可听信王振之言,应尽快回师。
  因此,归朝之后,他们都官复原职。
  甚至于,萧维祯因为前段时间被派去边境巡视有功,从右佥都御史擢升为了右副都御史。
  萧维祯此人,说实话,能力并不算特别出众,但是巧言善辩,善于变通。
  前世的时候,他虽然没有参与南宫复辟,但是他却在迎回太上皇一事上出了很大的力气。
  正是在他的力主之下,杨善才得以拿到使团正使的身份。
  却没想到,如今事情兜兜转转,他还是冒了出来。
  面对萧维祯的反驳,俞士悦冷笑一声,道。
  “兵精粮足,天下承平?萧大人未免太过乐观了!”
  “远的不说,如今西南苗乱,已经迁延年许,福建一代,民乱时有发生,宁阳侯招降的叛军,降而复叛,再扰地方,我朝廷安抚民变尚且不及,何以言天下承平无事?”
  “至于兵精粮足,更是无稽之谈。”
  “瓦剌一战,我军虽胜,但损失惨重,边境各城池如今尚在修缮,国库空虚,百姓疲敝,边境尚有诸多小股骑兵,不时侵扰,令我边军疲于应付。”
  “京城团营,虽在于尚书主持下,面貌大有改观,但五军都督府上下懈怠,克扣军饷,不督操练,何以称兵精粮足?”
  萧维祯一时语塞,他没想到,自己一时不慎,竟被这俞士悦抓住了话头,拿来大做章。
  平心而论,朝廷如今的状况,的确称不上太好。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