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节

  朱府的花厅当中,焦敬语调平静的将土木之役以后,京中发生的诸多大事,一一叙述下来。
  当然,中间夹杂了诸多所谓的“内情”,虽然没有明说,但是隐隐约约间,却恰到好处的透出天家的刀光暗影,给人无限的遐想余地。
  朱鉴在一旁听着,眉头不由自主的便皱了起来,陷入了沉沉的思索当中。
  他这些日子,的确了解了一些京中的局势,但是毕竟不比焦敬这样一直待在京中的大臣。
  此刻听他叙述下来,尤其是刚到京中时的那场廷鞠,颇有几分豁然开朗之意。
  眸光闪动着,朱鉴果然在焦敬的引导下,发出了他想要的疑问。
  “焦驸马的意思是,天子这些日子,一直在排挤打压太上皇的旧臣?”
  端起案上的茶盏抿了一口润了润喉,焦敬长长的叹了口气,道。
  “圣意难测,老夫当然不敢妄自定论,但是,瓦剌一战,原本该留守京师的孙镗,石亨,卫颖等得力将领,纷纷被外派出京,且严令不得后退一步,最终皆战死沙场,无一幸免。”
  “其后镇南王一案,宁阳侯,成安侯还有老夫等人,被纷纷下狱,虽后被释,但已无参与朝局之力。”
  “此次使团一案,矛头更是直指英国公府。”
  “从孙镗这些中阶将领,到宁阳侯,成安侯这些勋贵,再到英国公府,皆是太上皇在时,无比信重提拔之人,若说一二还算巧合,但是诸多事情加起来,不免不令人多想。”
  说到这些,焦敬的神色也有些沉郁。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虽然早就知道天子在针对太上皇的旧臣,但是细数下来,从瓦剌之战到现在,从中低阶的将领到高层的勋臣,的确损失了不少。
  朱鉴沉吟着,似乎在辨别焦敬所言的真实性。
  他也算久在仕途,当然明白,诸多的巧合加起来,背后一定是有人刻意引导。
  焦敬所说的这些事实,其实不难查证,难的是查证他话中透出的隐约深意。
  当然,更重要的是,焦敬所说的,和他一直以来听闻的消息,都不太一样。
  片刻之后,他还是摇了摇头,道。
  “驸马未免多虑了,孙镗,卫颖,石亨等人,乃是守城战敌而亡,两军交战,将领身先士卒,有所伤亡是常事。”
  “这次瓦剌之战,我军损失惨重,诸多武将战死,并非他们几人而已,何况,老夫看过兵部的抚恤名册,这几位将军,朝廷都给予了厚赐。”
  “至于镇南王一案,涉及宗室名誉,诸多亲王施压,宁阳侯等人也确实有错,未曾削爵,天子可称得上是恩宽了。”
  说着,朱鉴的话头停了停,似乎在想该怎么说。
  但是片刻之后,他还是道。
  “这次的廷鞠,不错,天子密诏当中,的确嘱咐我将袁彬带回,但是,也终归是使团众人有过在先,泄露军情是重罪,老夫随郭总兵镇守大同数年,更加知晓这件事情的份量。”
  “天子因此而震怒不肯轻纵,也是理所应当,不过,晓谕边境,将和太上皇有关的案情发诸衙门,的确有损太上皇声誉,不甚妥当。”
  不过这番话,朱鉴也说的底气不甚足够。
  就如焦敬所说,天子密诏当中,刻意点出要让袁彬回京,以证明太上皇安好,这一点,的确让朱鉴这个局中人,不得不多想一些。
  看着他的这番神情,焦敬便知道,朱鉴心中已然有数,只不过不愿意承认自己被天子利用了而已。
  叹了口气,他也不揪着这件事情不放,转而道。
  “或许如此吧,其实天家之事,谁也难有定论,我等身为臣子,自然希望天家和睦,兄友弟恭。”
  “不过,话说回来,这段日子,不止是武将勋臣这边,左顺门一事,数个御史谏官被贬去巡查诸边,多随城战死。”
  “其后,朝中诸多大臣,杨善,薛瑄,许彬,罗通,萧维祯等几位大人,只要为太上皇之事开过口的,被各种理由或罢或死。”
  “至于翰林院和科道之中,更是如此,王简斋行事酷烈,一场京察,近百位官员被斥为不谨,严重的被罢免,轻些的被远调出京。”
  “他这个吏部尚书被无数人弹劾,却稳坐天官之位,居少师之位,荣宠至极,厚赐不断,不得不说,是简在圣心啊!”
  焦敬的这番话,当然不是无的放矢,早在过来之前,他就做了功课。
  这次京察被罢免的人当中,有两个都和朱鉴有关系,一个是他的族侄,在户部当中做员外郎,另一个是他的学生,在都察院做御史。
  这两个人的官职不高,但是都在贬谪的名单当中,一个被调去了偏远之地做知县,另一个则是干脆被罢免归家。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朱鉴是迎回太上皇的忠实支持者,这两个人和朱鉴的关系匪浅,自然也受朱鉴的影响,他们曾分别多次上本请求遣派使团,迎回太上皇。
  自然而然的,也就因此进入了某天官的视线当中,趁着京察的时机被罢斥,自然在所难免。
  所以说,吏部尚书可不是好当的,一不小心,跟谁结了仇自己都未必清楚。
  焦敬可不相信,这两个人被罢斥之后,没有写信给朱鉴诉过苦。
  果不其然,这番话说出来,他立刻就看到,朱鉴的脸色变得有些不自然,声音也低沉了几分。
  “京察一事,老夫也有所耳闻,确有诸多官员,被无故打压,老夫还曾上本质疑过,不过,确如驸马爷所说,天官大人简在帝心,自然到最后是不了了之”
  焦敬情知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当下便决定,再加一把火。
  又是重重的叹了口气,焦敬道。
  “京察当中,诸多官员被或罢或贬,如今,圣母身在宫中,心忧上皇,想要在朝中找几个大臣为上皇说两句,都遍寻不着。”
  “若非如此,圣母也不会如此看重朱大人这样的忠直之臣,临出宫前,圣母还再三嘱咐老夫,一定要将她的歉意如实转达。”
  “她老人家还说,现如今京城当中,像朱大人一样,仍敢为太上皇奔走效力的人,实在是少了,让老夫代她谢过大人”
  第466章 于谦的金字招牌
  花厅当中略显安静。
  相对于武臣勋贵的被打压,很明显,朱鉴感受更深的是杨善,薛瑄等人的罢职,以及他的两个晚辈在京察中的遭遇。
  现如今,焦敬看似平淡的话,却更让朱鉴有些感慨。
  宫中的圣母皇太后,何等尊贵的人物,现如今为了太上皇不惜委曲求全到如此程度。
  武英殿的事情,放在往日,即便是孙太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最多是赏赐一番,委婉的表达一下也就算了。
  但是如今,她老人家不仅给了赏赐,而且派人亲自登门私下转达自己的歉意。
  这种举动,在焦敬有意无意的提醒下,再次让朱鉴感受到了孙太后如今面临的艰难局面。
  皱了皱眉,朱鉴问道。
  “驸马爷的意思是,如今在朝中,难道已经没有能够让圣母信重,为迎归太上皇奔走之臣了吗?”
  焦敬点了点头,叹息一声道。
  “倒也不是没有,只不过,这么多的大臣被转调外迁,朝中还敢替太上皇说话的,的确不多了,像大人这样,不仅敢上本言事,还敢孤身入瓦剌的忠直文臣,更是绝无仅有了。”
  朱鉴沉默下来。
  他能够感受到这些话当中的拉拢之意,焦敬的话,也差不多说的足够清楚了。
  天子一直在拔除朝廷当中太上皇的旧臣,以及敢于为太上皇说话的人。
  他既然接下了迎归太上皇的重任,那么理所当然的,也会被天子排斥。
  这一点,从武英殿中发生的事情来看就知道。
  如果说,焦敬对他说的话都属实的话,那么从此前天子的种种举动来看。
  他被调任鸿胪寺,的确像是天子有意为之。
  这种局面下,的确,抱上宫中圣母和即将归朝的太上皇的大腿,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本不是什么太难抉择的事情。
  不过,沉吟片刻,朱鉴还是谨慎道。
  “多谢圣母厚爱,老夫愧不敢当,无论朝中局势如何,如今迎归太上皇才是最紧要的事情。”
  “朝廷既然有所重托,老夫必当尽心竭力保证上皇顺利归朝,在这一点上,圣母尽可以放心。”
  闻言,焦敬略感到有些失望。
  朱鉴到底还是足够小心,只承诺了会在太上皇一事上尽心,并没有承诺其他。
  有心开口想要劝一劝,但是还没说话,他就瞧见朱鉴摇了摇头,道。
  “驸马爷恐怕还不知道,天子已经下了旨意,命少保兵部尚书于谦为两边总督,总理甘肃,大同,宣府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亲赴边境,彻查罗通勾结王骥,倒卖军器一案。”
  “如今,旨意刚下了六科,还没传开,但是想必不日朝中就该有消息了。”
  焦敬愣了愣,没想到他突然会提起这桩事情,于是,迟疑着点了点头。
  朱鉴继续道:“老夫之所以会知晓此事,是因为就在昨日,于少保亲自过府和老夫谈过。”
  “于少保说,这次天子任命他为两边总督,名为查案,实则是要总领边务,就近提防瓦剌借送归太上皇之事做文章。”
  “当时,于少保也表示,天子已经暗中嘱咐他,务必要竭尽全力保证太上皇的安危,顺利将太上皇迎归京城。”
  这些,明显是焦敬没有预料到的。
  一时之间,他竟愣在原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于是,朱鉴叹了口气,道。
  “驸马爷,小公爷,老夫远离京城多年,京中发生的诸多事情,的确对内情知晓不详,但是,于少保的为人,老夫还是信的。”
  “无论天子在此事上作何想法,但是他派了于少保去边境,以于少保的性格,他一定会保全太上皇的安危的。”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老夫觉得,圣母可以安心勿虑。”
  焦敬的神情有些尴尬,虽然反应过来了,但是却不知道该作何反应。
  他之前的那些话,意在说服朱鉴相信,天子一直在阻挠太上皇归朝。
  这本就是事实,所以焦敬底气很足。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于谦竟然会提前找过朱鉴,而且还说了这么一番话。
  这一下子,让他有些无言以对。
  于谦这个人,可不仅仅是在京城当中有名声,他从御史入仕,数十年来一步步的走到今天。
  其名声为人,在士林和朝野上下皆有赞誉。
  所以很明显,在于谦和自己这个陌生的外戚中间,最终朱鉴选择了相信于谦。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