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节

  重川和一没有迟疑,当下就板着脸下令道:“命令部队马上追击,一定要追回被敌所缴的坦克!”
  “是!”侦察兵应了声,但随即就有些奇怪的回答:“可是大尉阁下,他们并未逃走……”
  重川和一原本都想钻回装甲车随着部队一同追击了,听着这话身形一滞,回过身来满脸意外的问:“他们没有逃走?”
  “是,没有逃走!”侦察员惶恐的低着头,就像八路军没逃走是他的错似的。
  也难怪重川和一会这么想,他在华夏征战了这么多年,哪一次敌人不是见到他们就望风而逃的?尤其是八路军,他们总是偷袭得手后立即撤退,而且是撤往山区。
  可是这一回,敌人却在打掉了一个侦察小队后呆在原地没有逃走!
  接着重川和一就感到一阵莫名的气愤,他认为这是敌人在对自己的挑畔和污辱。
  这让重川和一有一种冲动,一种马上将自己的部队派上去和这些八路军一决死战的冲动。
  重川和一焦燥的在装甲车旁来回走了几圈,其间还用手电照了照参谋在装甲车轮挡板上摊开的地图,最终还是强忍了下来。
  他是这么考虑的:
  敌人能在短时间内歼灭一个侦察小队,这说明他们是拥有炮火的主力部队。
  装甲部队不适合夜战,如果在此时发起进攻而且前方还有一条小河,很可能会像侦察小队一样损失惨重。
  再看了看表,距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如果敌人在构筑防御没有逃走,就不必急于一时。
  想着,重川和一就咬牙下令道:“命令部队,原地休息,天亮后发起进攻!”
  “是!”参谋应了声,就把命令传了下去。
  独立团把工事构筑在小河西侧两百多米的位置。
  直到这时王学新才有空了解一下自己的连队。
  其实这都是指导员告诉王学新的,他一天到晚都在做着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并乐此不疲,全连指战员都在他脑海里,根本不需要什么花名册。
  “一排长我认为让方虎同志担任很合适!”指导员一边用工兵铲挖着掩体一边像闲聊似的跟王学新介绍情况:“虽然方虎同志对担任排长有抵触,也很不适应,但在你去总部工作时都是由他代理排长,一来二去就熟了。我又给他做了几次思想工作,让他放心大胆的去当这个排长,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现在已经不像以前一样不知所措啦!所以我认为……”
  “没有问题!”王学新打断了指导员的话:“二排长呢?”
  “二排长叫梁贵生!”指导员说:“这个同志是二狗同志的老部下,他虽然是黑云寨收编过来的,但在我们的感化下已经改过自新融入到革命队伍中来了。他的作战决心强、军事素质过硬、指挥能力也相当不错,战斗到现在己经打死打伤五个敌人,其中有三个是鬼子……”
  “三排长呢?”王学新又问。
  王学新与指导员的对话基本是以这种模式完成的,王学新要是不打断,仅仅只是说一个人就能说上一整晚。
  “三排长张庆才!”指导员回答。
  “张庆才?”王学新疑惑的问:“他不是三班长吗?”
  指导员点了点头:“这事啊,还得从上回我们拦下一列火车缴获了几十车弹药说起,这些物资虽然被旅长要去了四十车,但团长留下的十几车全是原装子弹。有了这些子弹,团长认为可以扩大神枪手人数,于是就把三班的神枪手扩编为一个排了,原三排的兵则调往一排!”
  听到这王学新就明白了,此时的三排已不是之前的三排了,而是集中了全营打原装子弹的神枪手排。
  所以这七连还真是三营的主力:一排集中着原七连的老兵、老骨干,二排集中了黑云寨有些身手和底子的江湖兵,三排全是神枪手。
  这队伍带起来还有那么点意思。
  这时谢宝庆猫着腰上来,说道:“连长,营长那下命令了,让咱们撤到后头去打助攻!”
  “什么?让七连打助攻?”王学新马上就翻了:“咱七连要是打助攻,谁他娘的还能打主攻!”
  说着把工兵铲往地上一插,黑着脸说:“这工事也别挖了,找营长评理去!”
  后来想想,连王学新自己都觉得好笑。
  王学新刚来到这世界时可不是这样的,当初他还庆幸自己在敌工部可以不用上战场呢!现在一听说被摆在助攻位置就不答应了。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
  在王学新竭力改变这个世界同时,这个世界又何尝没在改变他?
  谁想找到营长后,营长一句话就顶了过来:“谁他娘的说撤到后头去就是助攻啦?我说小东北,这战术还是你整出来的呢,你好意思跟我说这个?”
  王学新碰了一鼻子灰自讨没趣。
  不过营长说的还真是。
  布置在前头的战斗部队是要撤退的,只留下反坦克射手潜伏等待战机,到时候二线助攻的不就是主攻了?
  现在摆在前头虽然名义上是打主攻,其实只是做做样子向征性的打几枪罢了。
  更何况,全营的神枪手都在七连,要是七连都助攻了,这仗还怎么打?
  这一来王学新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前方那一个个单兵掩体就当它是无人防守的一片空地,要说有人……也是反坦克火力组的人藏在那。
  为此王学新还去找了下大牛和孙德发。
  大牛是反坦克火力组教官,孙德发是火力组组长,他们决定把反坦克火箭筒布设在哪些位置。
  定下了这些位置王学新才好布设掩护火力。
  孙德发还习惯性的想把火箭筒射手布设在山丘后,他认为射手在那更安全。
  但王学新几句话就把这方案否决了。
  “孙德发同志!”王学新分析道:“山丘后更安全没错,但坦克有仰角和俯角的问题,这玩意上坡时炮管对着天打不着敌人,下坡时炮管对着地也打不着敌人,是坦克进攻时要尽量避开的地形,相反却是敌人步兵抢占的制高点,咱们要是把反坦克射手布置在那儿……”
  接下来就不用多说了,孙德发连连点头:“王学新同志说得对,我这是用反步兵的思维反坦克呢!”
  第218章 烟雾
  独立团的三个营呈三角阵展开兵力。
  这也是在平原对敌的缺点,防守一方很难构筑起一道能挡住敌人的防线。
  山区高地还好办,只需要几个营分散开,各自占领高地用火力封锁住下方的公路就可以让敌人寸步难行。
  但在平原,敌人可以从任意方向发起进攻,能守能利用的地形很少。
  这也是独立团三个营要呈三角阵展开的原因,只有这样才可以相互掩护不存在侧翼。
  否则,部队呈一条直线展开,鬼子傻了才会从防线正面进攻,他们只需要绕一点路从侧翼进攻,就能轻松将独立团击溃。
  三营防守的位置是正东,前方两百米是小河,河水蜿蜒曲折自北往南绕了个弯再往东南延伸,北面是一片视线良好的开阔地,南面是海拔73米北缓南陡的山丘。
  七连就以山丘为中心展开兵力。
  王学新将三排放在山丘上,神枪手排当然要有更好的视野,这样他们手中的原装子弹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张庆才接到任务时很干脆的应了声:“连长放心,保证不会让一个鬼子从高地过去!”
  “你说啥?”王学新问。
  张庆才眼睛眨巴眨巴着,然后挺身回答:“报告连长,一个鬼子也别想从高地过去!”
  王学新抬手就给张庆才头上来了两下:“不让鬼子过去,知道自个任务是啥吗?掩护火箭筒,鬼子要都到你那了还掩护个屁!”
  张庆才这才知道自己错哪了,赶忙一挺身:“是,保证完成任务!”
  一排、二排分别摆在高地两翼,像洒豆子似的挖了一个个单兵工事。
  安排了这些后,王学新才窝在工事里打了个盹。
  他也想睡上一会儿,可是天寒地冻的根本睡不着,只能一边跺脚一边哆嗦。
  不久,天色就渐渐亮了起来,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飘着。
  这时王学新才发现已经有一层薄薄的积雪,树上、草丛里、屋顶,这一块那一堆,隐约可以看到一点白色。
  如果不是要打仗,生起一堆火,一边取暖一边烤红薯,如果再能热上一壶酒,人生也就没有遗憾了吧!
  接着一想……特么的自己什么时候这么容易满足了!
  所以有句话说的还真对,幸福就是比较出来的。
  重川和一在河的另一边趴在一个土坡上探出头用望远镜观察着八路军的阵地。
  他有些看不懂八路军的防御。
  分散、凌乱,不过乱中又有序。
  “这不是一个主力团!”重川和一对身旁的参谋说道:“他们只有一千多人,而且没有大炮。”
  “是否是另一支部队?”在一旁同样用望远镜观察的参谋扭过头来回答:“昨晚偷袭我军的部队可能已经撤走了,面前这支,是负责掩护其撤退的部队。”
  重川和一微微点了点头,觉得有这可能。
  不过不管是什么,都要先解决他们再说。
  想着重川和一朝后一挥手,他身后早已做好准备的坦克和装甲车就启动了,随着前线指挥抽出指挥刀朝前一挥,它们就排着进攻队形带着一队队步兵往前推进。
  重川和一没等后方步兵的增援。
  这一方面是他觉得没必要,另一方面是他认为战车联队的耻辱就要由战车联队洗涮……追回那辆被俘虏的97式,如果追不回炸毁也行。
  如果这都需要步兵的协同才能完成,那战车联队不就成了笑话吗?
  这些协同的步兵是第一战车中队的侦察分队和工兵分队,一共五百余人。
  兵力不多,其中两百人还是非战斗人员的工兵。
  不过重川和一却认为这已经足够了,因为他拥有十七辆坦克和三辆装甲车。
  这样的军事力量,毫不夸张的说已足够对阵华夏两个正规师并轻松将其击溃。
  (注:关于坦克在华夏的战斗力,可参考的战例是1944年攻陷洛阳时,日军第6战车联队掩护工兵和步兵突破城墙。重庆方面防守洛阳的三个师,亡4386人,被俘6230人;日军亡80人、伤281人。)
  由于重川和一根本就不相信眼前这支八路军能挡住他的钢铁大军,所以连稍微改变下进攻方向都欠奉,依旧沿正面推进。
  在重川和一眼里,这支八路军就是只可怜的虫子,他只需要把脚步往前挪一挪,就能将死碾碎。
  鬼子步兵也是这么想的,就连那些工兵也不例外,他们一边跟着坦克前进一边低声交谈,似乎眼前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次表演。
  八路军方面很快就做出了反应。
  “连长!”在高处观察敌情的谢宝庆朝下方的王学新挥了挥手,低声喊道:“敌人上来了!”
  其实王学新已经感觉到了。
  装甲车和坦克“隆隆”作响的发动机在几里外都能听得到。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